譚元春
【作者介紹】
譚元春(1586—1637?),字友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天啟六年(1627),鄉試第一。有《譚友夏合集》。
他與鐘惺,共選《詩歸》,世稱鐘譚。年齡少于鐘惺十二歲,不但成為忘年交,且是文字骨肉。鐘惺在世時,元春還未中舉人,故惺有“如子自無煩富貴,旁人未免重科名”句。惺卒二年后,他才中解元。惺逝世后,他作七絕三十首哭之。
他的詩,亦追求幽深孤峭,其《山月》之二的“衰林無一留,葉與月俱落”,也象征了詩風上的特色。而音調喑啞,又是兩人共同的顯著缺點,亦詩家之大忌。在鐘、譚作品中,讀來音節鏗鏘、朗朗上口的就很少。
鐘有“子侄漸親知老至”句,譚則有“伯父一呼予悵悵,人生易老是茲名”;鐘有“凡子吟能及,皆予夢所尋”句,譚則有“凡子路相阻,皆予心所經”句,于造句中亦見其情誼上的契合。他們對詩的識見,則在公安派之上。
李慈銘評譚詩云:“詩則格囿卑寒,意鄰淺直,故為不了之語,每涉鬼趣之言,而情性所專,時有名理,山水所發,亦見清思。惟才小氣粗,體輕腹陋,俚俗之弊,流為俳諧,故或片語可稱,全篇鮮取,披沙汰石,得不償勞,見斥藝林,蓋非無故。”(商務版《越縵堂讀書記》第四冊)也就是說,他們的抒情寫景,不無可誦之作,但局部和整體不相稱,學問才氣的淺薄狹小,又影響了功力上的深厚。
由于錢謙益對鐘譚的痛詆,全祖望《鮚埼亭詩集》卷一,曾記清初竟陵譚侍講主試江寧時,“致敬于茶村(杜濬),如燕太子所以事荊卿者。茶村叩之,則長跪流涕曰:‘欲先生為吾家報世仇也。’茶村默然。”謙益論明詩,每多門戶之見,至此而竟成為世仇。
上一篇:《謁文山祠》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陳獻章》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