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問陶·望太白山》原文賞析
形勢抗西岳,尊嚴朝百靈。雪留秦漢白,山界雍梁青。鳥道欺三峽,神功懷五丁。峨眉可橫絕,歸夢記曾經(jīng)。
這首詩系詩人秦中紀游之作。
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者自北京西歸,途經(jīng)陜西郿縣。猛抬首: 一峰兀起,橫絕眼前,險峻秀色,撲面而來。這便是秦中著名秀峰——太白山。
太白山,位于陜西郿縣東南約四十里,為秦嶺山脈與漢江渭水間主峰之一。當?shù)貍饔忻裰{: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極言其高。歷史上不少詩人曾為之傾注筆墨,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留下《登太白峰》、《古風其五》等名篇。那么,此刻作者眼中的太白山又是如何呢?
“形勢抗西岳,尊嚴朝百靈。”天下奇峰,五岳為最。而五岳之中西岳華山尤以峻峭高險著稱。首聯(lián)第一句,詩人欲極言太白山之高之險,卻不從正面描述入手,拖來西北名山華山與之比較,一個“抗”字不盡言外之意,寫出兩峰不但堪與匹敵,且太白山還要勝過一籌。首句即寫太白之高,次句則更極言太白之尊。太白山以山秀峰高,又有“太乙”神名之封。第二句中的 “尊嚴”即言此。“朝” 即朝拜。“百靈”指百神。太白山以神名相召,引來各路神仙紛紛前往朝拜,其至尊至嚴當可想而知。
“雪留秦漢白,山界雍梁青。”三、四兩句另辟意境,仿佛徐徐展開一卷意味雋永的畫軸。悠悠千年雪,雪峰霜白應是秦時漢歲留得,終古猶在;綿綿萬里山,山色蔥青橫亙雍州梁州界域,四季如春。“雍梁”,屬古九州之列。雍州,約在今陜西北部、中部與甘肅及其以西地方。梁州,約在今四川與陜西漢中一帶。雪而言其為“秦漢”時所留下,可見詩人想象十分豐富; 山之雄闊界跨雍梁兩州,當知太白山確實名不虛傳。頷聯(lián)寥寥十字,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如畫山色,而且還強烈地感受到太白山的山壽久遠與地域的無限廣袤。
“鳥道欺三峽,神功懷五丁。” 筆至五、六句,詩人又鋒毫一折,先踅入太白山錯綜盤桓、險隘莫測的山間狹路之中。“鳥道”指飛鳥才得以過的小道,形容山路之險狹。“欺”是勝過,壓倒之意。“三峽” 即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合稱,自古以險道聞名。作者在太白山的險隘鳥道與素有 “鬼門關(guān)”之稱的三峽之間,以一個“欺”字,寫足了前者對后者在險夷上的壓倒之勢。行筆至此,詩人意猶未盡,信手又嵌入一個離奇的神話: 這山川形勢如此險勝,讓人不由想起“五丁”的神功! “五丁” 系傳說中的五個力士,因受蜀王之遣,入秦迎回五位女子。過梓潼,遇有大蛇鉆入山洞,五力士相拽蛇尾,忽然山崩分成五嶺,遂開出了蜀道(見《華陽國志·蜀道》)。詩人信手拈來太白山形成史上的這一傳說,不啻為整首詩敷上了一筆極富傳奇意味的瑰麗色彩,并推動讀者也隨之進入一個充滿想象的神話世界。
“峨眉可橫絕,歸夢記曾經(jīng)。”峨眉,即峨眉山。詩人由京回川,取道秦中,過太白山何以在歸夢中突又浮現(xiàn)出峨眉山?秦蜀之間自古峰巒擁塞,群山相接,由秦入蜀,作為關(guān)中第一峰的太白山正首當其沖,見太白而倍思鄉(xiāng)本在情理中;峨眉系蜀中名山,而李白《蜀道難》一句“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更使作者將眼前景與故鄉(xiāng)情連結(jié)起來了。尾聯(lián)中“橫絕”是橫越的意思。“曾經(jīng)”指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詩人在歸途的睡夢中又重現(xiàn)了當年橫越峨眉山的情景,這也就不奇怪了。
從本詩題目中著一“望”字,可推知詩人尚未登臨太白之上。然而于一駐足一長望中,那如潮詩思便和著滿目青山紛沓涌來,使詩人欲罷不能。本詩前六句構(gòu)思不俗,其中以太白而抗西岳,乃一奇;以鳥道而欺三峽,又是一奇;連帶出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使人又見出奇外之奇。最后夢絕峨眉,似離題甚遠,但作者所思,又都盡在欲言之中。張問陶向以善寫秦中風光著稱,于此詩中,我們亦可稍窺豹斑。
上一篇:古詩《劉因·晚上易臺》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黃庚·枕易(越中詩社試題都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