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清]查慎行
長風霾云莽千里,云氣蓬蓬天冒水。風收云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為作者自制的樂府詩題。康熙二十一年(1682 ),詩人從貴州回浙江,途經洞庭,時逢中秋,湖光山色,一覽無余,作者深為大自然的嫵媚秀麗而震驚,有感而作此詩。
洞庭湖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吟詩作賦,言志抒懷。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見《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見《登岳陽樓》)都為洞庭增光添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更使洞庭湖水遐邇聞名。有誰不想來洞庭湖?來到洞庭,有誰不想一覽勝景?有誰不想吟詩弄句,留名青史?正因為如此,詩人在“長風霾云莽千里,云氣蓬蓬天冒水”的天氣中,仍然登船游覽,以飽眼福。此時湖上濃云低垂,長風嗖嗖,細雨濛濛,水氣茫茫,令人感到壓抑和沉悶。大約是詩人的虔誠感動了上天,突然,風停云散,水波不興,藍天倒映于水中,扁舟漫游于天上。詩人心曠神怡,興致勃勃,縱情于山水湖光之中。
從“初看落日”以下三韻十二句,分別寫出月出和月至中天時洞庭湖不同的景色。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天水,也染紅了作者的心胸,那隨風而起的波浪變成了紅色的花瓣,作者在這浪花簇擁下,昂首遠望,似在迎接明月的來臨。少頃,最后一縷晚霞沉入湖水,萬里長空,一片蒼青。詩人神情端重,正襟危坐,以帶有神密色彩的宗教心理,恭迎明月的初升。俄而,舟子一聲疾呼: “月亮出來了”。詩人放眼望去,只見東方湖面上托起一面銅鏡,隨著波光的起伏,在上下跳動,好象湖水與明月在相互吞吐,又象明月在努力掙脫湖水的羈絆,騰越中空。 “吞吐故在馮夷宮”句,化用《莊子·大宗師》 “馮夷得之,以游大川”之典,暗示素月是從水神馮夷宮中而來,寫得極為傳神。月到中天,柔光從空中流下,銀輝灑在湖上,似一塊巨大的明鏡,熠熠生輝,此時,光水相溶,湖天合一,詩人的身心都沉浸在輕似流霞的月光之中,人世間的嘈雜,仕途上的矛盾糾葛、生活中的煩悶苦惱,都被這月色湖光所溶化,甚至連時空都不存在,唯有寧靜、淡泊、空寂、閑適。連驪龍也珍惜這片刻的沉靜,深潛水中,不肯隨意嬉戲,唯恐破壞了這和諧的氛圍。只有無知的魚兒,不時躍出水面,似乎也想欣賞這迷人的景色。不料鱗甲一動,水中的一輪圓月,頃刻變成萬道金線,迅速向四面八方散開,久久不能平復。驪龍沉潛,巨魚騰踔,一靜一動,為洞庭月夜增添了活力,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令人感受到洞庭月夜的寂靜和閑適。
結尾四句,寫詩人在如水的月光下,靈魂得到凈化,思維得到升華。他完全沉浸在靜謐的月夜中,為秀美的風光所陶醉。仿佛自己也成了洞庭月夜中的一部分,融化在夜色之中。朦朧中,詩人對眼前的一切又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不知道洞庭月夜是不是天天如此。忽聞漁人婉轉的歌聲, “始覺中秋是今夕”。此句寫得極為含蓄得體、耐人尋味。詩人從理想的幻境中,又回到了現實。更暗示讀者, 自己心中空寂、淡泊,追求的是靜謐、閑適,早已將人間的俗事忘卻一邊。詩人心中的空、淡、靜、閑,與洞庭月夜的客觀景色完全吻合。幽靜、秀美的景色激起了詩人對自然美的追求和熱愛,詩人通過描寫、欣賞自然景物,抒發自己的審美情趣,反映自己的哲理觀念,在贊美、肯定大自然的同時,悄悄地宣傳、肯定了自己。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詩人以其特有的藝術敏感,用流暢細膩的生花妙筆,寫出洞庭湖的陰晴變化,而且在天水交融這樣優美闊大的背景上,勾勒出日落月升的動人情景,描繪出月到中天時柔和寧靜的意境,更為生動地描述出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不同心情和感受:沉悶、壓抑、開朗、沉醉、期待、寧靜、渺遠、向往、超越和升華。可以說,這首詩是詩人心理軌跡的準確顯現, 自然景物變化的過程,也是他的心靈超越自我,與天地同為一體的過程。仔細體味這首詩,也會使讀者的感情得到陶冶與升華。
在結構安排上,這首詩四句一層,每層一轉折,整個詩篇顯得和諧流暢而又節奏分明。就感情結構而言,由壓抑到沉醉,為一層;從期待到寧靜,則又是一個層次;由向往到升華,是最高潮。這樣,語言結構與感情結構互為表里,參差交錯,整個作品顯得整齊而又富于變化。
上一篇:《上山采蘼蕪》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麗人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