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郁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這首詩為樂府古辭,收在《樂府詩集》里的《雜曲歌辭》中。
據學者考證,這首產生在東漢后期。這一時期,外戚和宦官爭奪對皇帝的控制權的斗爭異常激烈,政治形勢猶如天際風云,變幻莫測,戰亂頻仍,人民流離失所,故詩作中多有“負罪離憂,竄身絕域”、“邦國喪亂,流寓他鄉”之感。這首詩就是抒發游子客處異鄉不能返家的悲涼情感的,揭示出動亂時代人民精神面貌的一個方面。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兩句,是游子長期思鄉欲歸不得這種客中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沉痛感情的凝聚,一從心底迸發出來,猶如濤聲驟然而作, 高峰崛地而起攝人魂魄。 “當”,代也,即“充當”, “代替”之意。李因篤說:“‘當’字妙。 ‘可以當’ ,不可以當也?!边@就是說,以慷慨悲歌來代替哭泣,以極目遠望來代替回鄉,皆無可奈何而聊以自慰之辭。正因為“遠望”當不了歸,“可以”才見沉痛。那么, “悲歌”、“遠望”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念故鄉,郁郁累累”,這便是原因,詩人直吐胸臆,并且以“郁郁累累”來摹寫“思念故鄉”之情,這便突出了懷鄉之情的濃郁強烈。既然如此,游子為什么不速返故鄉呢?詩人作了這樣的回答:“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一是說想回鄉家里沒有親人了,歸家之后和客居外地一樣,仍是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二是說縱愿回鄉過這種孤獨無依的生活,怎奈山河重深,漫途多阻,回鄉純屬妄想,斷乎難以如愿。這兩句詩并不費解,但頗耐人尋味:“家”為什么無人?“河”為什么無船?這便使人想到戰爭破壞的慘重,眼前油然地展現出一幅田園荒蕪、村落丘墟、磷火耀耀、鬼哭狼嚎的畫面,含蓄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歸家已成絕望之際,結穴成這樣兩句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心意”是什么?自然是一片鄉情。為什么“不能言”呢?一是這種鄉情不是用言語能夠表達得了的;二是這種鄉情里面有許多難言的苦衷,而別人是無法理解的。這種無法表達而別人也不能理解的滿腹愁腸,象車輪那樣回環輾轉,那么,游子也只有在這種極度的精神痛苦中打發時日了。
總之,這首詩真切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感情。這個游子不管是什么原因流落異鄉,但詩篇所表達的感情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的,因為思鄉之情人皆有之。唯因如此,這首詩成為無名氏雜曲中的杰作之一,對后世影響頗大。如王粲在他的《登樓賦》里寫了這段文字: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 豈窮達而異心。
《登樓賦》寫于東漢末年的建安時期,當時為避董卓之亂,王粲客居荊州已長達十多個年頭,常懷客子之悲,這段文字和《悲歌行》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說是王粲用賦的形式給《悲歌行》作了很好的注腳。
這首詩在藝術方面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它反映生活的特殊性。這是一首抒情詩,借描繪個人具體感受來反映生活,含蓄地指斥了社會。其次,謀篇方法巧妙。起句不同凡響,攝人魂魄,扣人心弦;三至六句層層剖白原因;最后兩句取譬貼切生動,寓意豐贍。第三,語言樸素,飽含感情。陳胤倩就曾指出了這一點,他說這首詩“情意曲盡,旅客至情不能言,乃真愁也”。第四,比喻、雙關修辭格的運用。詩末把愁腸百結的心思比作車輪在腸中轉動,這便把抽象的愁思寫得具體可感了?!败囕嗈D”的言外之意是,想乘車歸家,而又不能如愿,那么,只好讓它在腸中轉動了,給人留下馳騁想象和低吟回味的廣闊空間和不盡詩意。
上一篇:高啟《悲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悲陳陶》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