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曹植·雜詩·七首·白馬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①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②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③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④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⑤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⑥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⑦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⑧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⑨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⑩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11)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12)
【注釋】 ①幽并: 幽州、并州,相當于今天的河北、山西、內蒙和陜西等地。游俠: 輕死重義之人。《史記·貨殖列傳》稱幽并之民 “好氣任俠”。②揚聲: 一作揚名。垂:又作陲,指邊地。③宿昔: 平素、從前。宿,通 “夙”。秉: 持。楛(hu) 矢: 楛木作桿的箭。參差(cenci): 長短不齊。④控弦: 拉弓。月支: 射帖 (箭靶類) 名稱,又叫素支。⑤猱 (nao): 體態矮小的猿類,尾黃色,喜攀緣,上下輕捷如飛。馬蹄: 箭靶名。⑥狡捷:靈巧敏捷。剽 (piao): 輕快。螭 (chi): 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像龍一樣,黃色。⑦胡虜: 指匈奴、鮮卑的騎兵。一作 “胡騎”。⑧羽檄(xi): 插著羽毛,用以征召的緊急文書,寫在一尺二寸長的木簡上。厲馬: 奮馬,策馬。⑨長驅: 一作 “右驅”。匈奴: 古代指北狄,戰國時開始稱匈奴。左顧: 回顧,東顧。鮮卑: 我國古代民族,東胡的一種,東漢末成為北方強族。⑩棄身: 一作 “寄身”,指托付生命。(11)名編:一作 “名在”。籍: 名冊。中顧: 心里快念。中,通 “衷”,指內心。(12)國難: 指抵御匈奴、鮮卑人的入侵。
【鑒賞】 這首五言名篇,描寫了一位英勇矯健的游俠少年,歌頌他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這是曹植前期的詩作。當時,他生活安穩,才智過人,正深受曹操寵愛,準備立為太子。因而,詩中充滿昂揚奮發、建功立業的豪情。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開篇以一白一黃的鮮明色彩,出奇制勝地從視覺上給人以亮麗的美感; 同時以鴻雁翻飛的輕姿捷影來喻馬不停蹄,又給人以驚警形象的動感。因此,它既展現了游俠少年馭術的高超,又暗示了邊地戰事的緊急,同時烘托了少年的英勇善戰。盡管此處未直接寫人,卻使讀者分明感到一個叱咤風云的豪俠奔來眼底。
第三、四句,作者沒有直述事由,描繪少年如何鏖戰沙場,而是宕開一筆,掀起奇波: 他在 “借問誰家子” 的設問之后,從容地插入一大段鋪陳排比。其中“宿昔”二句承上啟下,追述了少年名揚邊陲的原因,為隨后鋪敘少年武藝高超給以提示。作者以大量筆墨寫人,是為了突出主人公形象。從整體結構來看,由于起筆緊,中間舒緩,后面的節奏急促,而使全詩曲折起伏,毫不板滯。作者用 “借問” 十二句來補敘 “西北馳”者,用 “邊城” 四句轉敘 “西北馳” 的緣由,這樣既巧妙地變換了少年活動的背景,又不知不覺地牽引著讀者的目光,由平視轉為仰視,收到了 “一石三鳥”的奇效: 既突出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又表達了詩人對愛國豪俠的仰慕之情,還在讀者心中引起了共振,同時給人以全詩井然有序之感。
從第七句起,像一個個特寫鏡頭,疊印在讀者眼前,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少年英雄苦練高超本領的過程,盡管只寫了少年騎射之精,卻能讓我們窺豹一斑,深信他武藝高強。
本詩上半部分,作者巧妙地采取了樂府民歌常用的問答式和鋪陳手法,自然地引出了主人公,以一句高度概括了他的籍貫和身份后,又一口氣鋪敘了他“破左的”、“摧月支”、“接飛猱”、“散馬蹄” 等一系列動作。還以 “過猴猿”、“若豹螭” 的形象比喻,將這個幽并少年的颯爽英姿,生動活脫地勾畫出來。這些補充交代,并非贅筆,而是為后面描寫主人公的英勇善戰、迅速破敵,作了必要的鋪墊。
從 “邊城多警急”到 “左顧凌鮮卑”,作者又將筆鋒轉到情節發展的主線上來。這六句的意思是: 邊疆有緊急的軍情,胡人的騎兵不斷來侵擾,告急的文書從北面傳來,游俠少年立即策馬登上高堤。他長驅直搗匈奴的軍營,回頭又把入侵的鮮卑人壓服。其中,只有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兩句才是正面寫少年縱橫殺敵的場面,與前面盡情鋪敘練兵場面的篇幅相比,可謂惜墨如金,簡約已極。作者略殺敵而詳練兵,是為了給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留下廣闊的余地。
從 “棄身鋒刃端” 到結尾,是否屬空泛地議論、抒情,有些多余?不,這段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在這之前,都只是對少年外在行為的描述,也僅僅寫出了他的 “勇”。如果要使少年英雄有血有肉、形象更完整可信,就得揭示出他內在的精神世界,寫出他甘愿為國捐軀赴難的思想基礎來。因此,這幾句是說:既然已置身在刀鋒劍刃之下,怎么可以顧惜個人的性命; 連生身的父母尚且照顧不了,哪里還能保全兒女妻室? 現在自己已被編進了壯士的名冊,就不應老想著個人私事! 我是見國家有難而自愿為國捐軀的,當然就把戰死沙場看作回家一樣! 以上是采用先分后總,層層遞進的手法來展示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
從體裁形式上講,本詩屬于樂府歌辭 《雜曲歌·齊瑟行》,因首句兩字而名篇;從思想內容上看,詩中塑造了一個勇敢英武的愛國者的典型形象,寄寓了作者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洋溢出豪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從表現手法來說,鋪陳排比、虛實結合、飛動跳躍的敘事方式,是其顯著特色。
文章作者:賴云琪
上一篇:愛國詩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石達開·白龍洞題壁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