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花》言情贈友詩歌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
此詩又名 《悵別》,詩句為“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耧L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可以看出,《嘆花》與 《悵別》從題目到內容均有許多不同處。關于這首詩,有以下傳聞: “牧佐宣州幕,游湖州,刺史崔君張水戲,使州人畢觀,令牧間行閱奇麗,得垂髫者十余歲。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人已嫁生子矣,乃悵然而為詩?!辈还苓@一傳聞是否真實,都可以幫我們從側面了解到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嘆花”、“悵別”。
詩的起句便用飽含感情的筆調寫“自恨尋芳到已遲”。“自恨”者,自怨自艾也; 芳即花,這里隱喻舊日情人; “已遲”,則那種無法挽回、無可奈何之情已表露無遺。此句開門見山地寫尋花來遲的無限懊惱。第二句用一虛寫,把我們的思緒牽向“往年”。“未開時”喚起讀者的美好遐想,我們不難聯想到同出于杜牧筆下的名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此“花”“未開時”,或許正是這般模樣吧!可見開篇的自恨來遲,全因往年 “未開時”的無法形容的絕代芳華! 正因往日之情難忘,故而有今日的尋芳。三四兩句寫“恨”的實質: 極目所見,無非是風擺殘紅,滿地狼藉,綠葉成蔭,結子滿枝。本來自然的花開花落和人類的結婚生子,都是萬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如《詩經·桃夭》中不僅贊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而且指出“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 但是由于作者詩中所要表現的,是對“往年曾見未開時”的無限眷念,對“如今風擺花狼藉”的滿腹遺憾,所以“綠葉成蔭子滿枝”的景象也為之黯然失色。留在記憶中的美好的東西消失了,滿懷希望地來“尋芳”,原以為正趕上花季,不料花期已過,他心目中的美并沒有為他留步。正因為詩人此時有太多的美的幻滅感,所以果實累累的繁榮景象在他眼中不光不可喜,而且簡直是毀滅愛與美的殺手,從而使人可惱可恨了。真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了。
以上內容若按正常表現順序,應是由眼前所見落花狼藉、綠肥紅瘦、結子滿枝的景象,想及當年“未開時”的嬌態華容,從而,自恨尋芳來遲,并因此感到惋惜和悵惘。但是,詩人為了強調突出 “自恨” 內容; 便將深沉的感慨放在開端,然后才通過對 “往年”的回顧,和 “如今”現狀的生動描寫,逐步說明“自恨”的原因。這種別具匠心的安排,不僅使 “如今”與 “往年”不同景象在詩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落差得到充分體現,而且強化了由此而生的失落感和悵惘感,具有先聲奪人的效果。
這首詩妙在含蓄蘊藉,詩句留下許多空間,給人以美的想象。以花喻人,看似描寫暮春景色,實則句句另有寄托?!皩し肌保抵柑皆L佳人; “未開時”,明寫花含苞欲放,暗喻女子那時正是豆蔻年華; “花狼藉”明寫花期已過,滿地狼藉,暗指往日情人已過妙齡; “綠葉成蔭子滿枝”,是暗示此女已為人妻,作人母了。全詩緊緊圍繞 “花”,把詩人惆悵懊悔的心情表現得委婉深致。比喻自然貼切,不露痕跡。拋開有關此詩的傳聞,單純地把它作為一首詠物詩來看,同樣是相當成功的作品。
上一篇:《古離別》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