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麓園
位于狼山北坡的峭壁之下。狼山南暢北幽,背陰絕壁如削,園即以山石為屏障構筑。始建于1956年,初稱五山公園,后改名北麓園。幽深清靜,內多峰巖洞石,摩巖題刻。園左為朝陽洞與獅子石,附近還有夕陽洞,有水溪潺湲入洞。沿溪水向右一巨石名為盤醒石,可供游人休憩餐飲,乃仿陶淵明之醉石而名。鵓鴣巖一石隙原名仙人洞,已淤積堵塞,現有人工坑道神人洞與山南相通。其右側分別為紫石巖、滴珠巖、觀音巖、天祚巖、海月巖、朝天巖、葫蘆峰、香爐峰等奇峰異石。此處山石色丹赤紫,紫瑯山由此得名。天祚巖下題名坡有五代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東州靜海都鎮遏使姚存題刻。香爐峰腰石壁鐫刻有“五山拱北”四個鮮明大字,系明海門縣令嚴爾洼題銘。滴珠巖前為趙繪沈繡之樓,有拱橋門坊,張謇題為“靈山勝地”。為紀念元畫家趙孟頫與清末刺繡大師沈壽,1918年由張謇所建。園內有清澈小溪,逶迤穿越,林木夾岸,名林溪。溪西一巨石,臨水一面刻有張謇“新辟林溪記”,上鐫吳昌碩書“大磊落磯”。溪旁一房名林溪精舍,1917年張謇建。山溪之尾有松巔閣,閣西上方兩巨石,下者如鼓,稱鼓石,上者石面起伏不平,乃受遠古海潮沖刷之故,稱波浪石,石上一亭名翠微亭。
〔古詩文賞析〕 憩觀音巖 清·錢兆鵬
中峰饒勝境,陰巖尤卓絕。
香爐與鵓鴣,云氣時飄忽。
紫石多題名,剝蝕半明不。
尋奇復吊古,邃古幽光發。
遂乃窮足力,賈勇陟海月。
披星叩禪關,緇叟安樸拙。
隔院鐘魚聲,悠然解煩熱。
際此煙景春,闃如對霜雪。
觀音巖,位于狼山東北的北麓園內,巖石層層相疊,石色紫赤,俗稱十八層紫石巖。前有觀音禪院,故名觀音巖,此處地層破碎,巖層裂隙豐富,泉水常年涓滴不止,后人題刻“滴珠巖”。
詩篇一開頭,作者就以贊嘆的筆調述寫北麓山中峰名勝景觀遍布,“尤卓絕”則突現出觀音巖壓倒眾景的境況。陰巖,北巖,指觀音巖。觀音巖山勢高聳,山石嶙峋,背部陡峭險峻,猶如刀削一般,直插云霄。向西,有香爐峰。峰巔巨石突起,形若香爐。天陰晦欲雨,云氣從石縫中噴出,如爐煙縹緲。往東,則砂頁巖疊置成壁,風化差異,使軟弱的巖層中多各種大小洞穴,適為鵓鴣營巢,稱鵓鴣巖。香爐峰與鵓鴣巖分居觀音巖東西兩側,蒸騰的云氣飄忽其間,使觀音巖景象更為美妙多姿,幽秀可愛。
描繪了觀音巖東西兩面的景觀,詩人接下又繼續寫觀音巖北部的風物。這里雖懸崖陡壁,可上面題刻甚多。五代楊吳天祚三年,姚存第一個在此題名,題名所占石面,作正方形,字如碗大,體與魏碑略近。姚存之后,在巖壁上題名的人不可勝數。隨著時光的流逝,風吹雨打,日曬夜露,巖壁上的字跡已剝蝕不全,難以正確辯認??吹筋}名,詩人尋奇的心境中又增添了一份吊古的情境?!板涔庞墓獍l”,是詩人緬懷古人、古物而產生的奇想。
香爐峰、鵓鴣巖,以及前人的題名,令詩人游興大增。“遂乃窮足力,賈勇陟海月”,詩人又來到了題名坡的左方,欣賞起海月巖。此處巖石層層疊疊,如飛擔架空中,海上月出先照在其上,故名海月巖。“賈勇”,雖寫出游歷的艱辛,更表現出觀音巖景象的奇麗,它使詩人欲舍而不忍;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之情也流露無遺。離開了海月巖,詩人不顧天色已晚,披星戴月,叩響了觀音禪院的大門。真樸的老叟,身穿黑布衣,神情安寧,與詩人坐而論道。隔壁院中,有人正虔誠地撞佛鐘,敲木魚。老叟的淡泊,僧人的超脫,使詩人心平氣和,煩熱頓消。這里,作者已悟出了人生真諦,希冀過一種淡泊明志的生活。
詩的最后兩句,緊承上文,直接描述了觀音巖夜晚的寧靜,月光的皎潔,表現了詩人對如此良辰美景的由衷贊賞。
這首詩,作者以時間的推移,欣賞點的變換為描述線索,通過對中峰、陰巖、香爐、鵓鴣、紫石、題名、海月、禪靈、緇叟、鐘魚聲等景物形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觀音巖景致的熱愛,及對生活在其中的僧人的崇敬。詩的前半篇著重寫景,后半篇主要寫人,而人與景又是異常諧和的。
(丁賦生 顧啟)
〔現代散文〕 凡到南通者,狼山不可不游。凡游狼山者,北麓園不可不去。
北麓園位于狼山北麓峭壁絕巖之下,故此得名。一條蜿蜒曲折的地下通道——神人洞,將巍然聳立的狼山與幽靜秀麗的園林聯結成有機的整體景觀。倘若先游園,再登山,當會使人產生不臨平川,不知山高,長嘯一聲,山鳴谷應之感。要是先登山,再游園,則會令人發出乍低還高,欲靜猶動,舉目四顧,海闊天空之嘆。
山連園,園依山,依山而筑的園林勝境,北麓園雖非絕無僅有,但卻別具特色。一進園門,迎面一幅丈二巨屏,上書“江東名山”、“南暢北幽”,分別由南通當代書法家張晏和陳云所書。狼山乃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故謂“江東名山”,當屬無疑。陳云雖是女性,書道卻遒勁豪放。“南暢北幽”是指狼山的酣暢和北麓園的幽靜。屏與景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北麓園集自然美、建筑美、藝術美于一體,緊湊而又玲瓏,粗獷而又細膩。園內花木扶疏,搖曳弄影;亭臺樓閣,點綴其間,小橋流水,相映成趣。一條名為“林溪”的鵝卵石小路,沿著園中的小溪東奔西走,南來北往,左連右貫,四通八達。路旁的樹叢、游客倒映溪中,藍天白云成了水中背景,煞是富有情趣。
“林溪”西邊有一座與岸齊平的無名小橋,既無欄桿,亦不曲折,越平直無華,越顯自然質樸。越橋而過,便是一座門坊,上書“靈山勝境”四個大字,這是南通的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史上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親筆所書。門內是造型各異的明清風格建筑群,計有翠微亭、語梅樓、鶴紫小語廊、林溪精舍等。其中一座“趙繪沈繡之樓”全是木結構,造得尤為精致,乃是張謇特地為清末民初的刺繡藝術大師,被譽為一代“針神”的沈壽女士所建。他們之間富有傳奇色彩的趣聞軼事,至今仍吸引著無數游客要一探究竟。但囿于中國傳統的“為名人諱”之故,這些傳說全都似真非真,若虛若實,撲朔迷離,更增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北麓園里最有名的景點,也是游人駐足最多最久的地方,是“題名坡”。所謂“題名坡”,乃是狼山北面一大片相對平坦的懸崖峭壁。那些紫褐色的巨石呈板塊結構,層層疊疊,縱橫交錯,雖是天然形成,勝似人工斧鑿。涓涓清泉從巖縫石洞里潺潺流淌,長年不止,故又名“滴珠巖”,附近還有鵓鴣崖、鵓鴣洞、仙人洞、葫蘆峰、夕陽洞、仙硯臺等古跡。
也許是造物主在構思狼山造型時,有意留下這片垂帛,讓后人在這里題字吟賦,填寫歷史的空白。于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從五代至清朝的官府幕僚、文人墨客,紛紛在山坡上題名留念。最著名的當推五代天祚年間東州靜海都鎮遏使姚存的題刻,半山腰“五山拱北”,四個大字,筆勢穩健,力透石背,乃明人手跡,讓人有自然屏障、江海門戶之感。近代書畫大師吳昌碩也在這里的幾塊嶙峋怪石上題刻了“磊落磯”、“翕石”、“名盤醒石”等墨寶??v觀琳瑯滿目的題刻和書法,肥瘦相間,剛柔互濟,嵌鑲在石壁與花、木、亭、水之間,遠遠望去,絕象一幅融國畫、油畫、水印版畫和各種碑刻、字體于一爐的大畫軸,令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
“題名坡”雖然不無士大夫炫耀文采或附庸風雅的痕跡,但也如一頁巨大的史書插頁,客觀地昭示了南通市一千多年來的滄桑變遷和歷史沿革。然而,昨天畢竟已成為陳舊的一頁。今天,改革開放的大潮,如同浩瀚的大江一樣,將傳統拋到了歷史的盡頭。新的時代,正以其更為犀利的如椽巨筆,在960萬平方公里的“題名坡”上,鐫刻了更為壯麗的詩與畫!
(鮑冬和)
〔民間文學〕 狼山北麓峭壁之下有一洞口,形如斧劈,山嵐之氣冉冉,紫色祥云如蓋,人稱“仙人洞”。
相傳,大圣菩薩到了通州,廣布慈悲,遍施甘霖,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百姓感其恩澤,都往狼山圣殿敬奉香燭,一時間,狼山名震天地,聲傳南北,江左福山的和合二仙,隔江遙遙相望,十分眼熱,于是悄悄渡江而來,偷偷上山觀看,心想:大家都如此“揀佛燒香”,長此下去怎么得了?他便在山腰間作起法來,頓時山前山后荷花旋舞,翩翩如蝶,引得個善男信女追逐捕獲,竟忘了上山進香。
大圣菩薩在殿上一看,便知是和合二仙搗的蛋,趕緊下了正山門,將手中禪杖向他們擲去,和合一仙修練三千年,大圣修練五千載,他們自知道行淺薄,抵擋不過,于是扭頭就逃,慌慌張張竟跑錯了方向,到了北山腳下,再無逃處,只得劈洞,遁地而去,回到江南。
嗣后,南來北往的人都借助此洞,甚是方便省事。再后來,有個壞人在洞中搶動錢財,奸淫婦女,大圣菩薩怒不可遏,就將洞堵塞了?,F在到北麓園,雖然還可看到仙人洞的洞口,卻再也無法進內到江南去了。
(魏淑英 整理)
上一篇:描寫《北固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升金湖》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