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呂巖
三千里外無家客,七百年來云水身。
行滿蓬萊為別館,道成瓦礫盡黃金。
待賓榼里常存酒,化藥爐中別有春。
積德求師何患少,由來天地不私親。
呂巖(789—?),字洞賓,號純陽子,俗傳八仙之一,相傳為河中府永樂(今山西永濟)人。唐會昌(841—846)中,兩舉進士不第,浪游江湖,六十四歲時遇鐘離漢授以丹訣,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后游歷各地,自稱回道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稱呂祖。道教全真派尊為北五祖之一。《全唐詩》收其詩四卷。
從內容可知,這是呂巖回答如何得道成仙的詩作,關鍵是最后兩句。前六句是對道成行滿后生活的描繪。“無家客”言以天地為家,云游天下(三千里外),“云水身”言與世無涉,長生不死(七百年來),以蓬萊仙境為常留之地,點沙成金為尋常手段,貯美酒以迎佳客,煉金丹而保青春。這種無拘無束,悠閑自在,無所不能,無處不往的神仙生活,的確是令人神往的。難怪人們要求仙問道了,但成功者卻鮮有所聞,為什么呢?呂巖回答說,“積德求師何患少,由來天地不私親”,指出了得道的兩個重要條件:廣積善德,是能否得道的內因,求師點化,是可否成仙的外因。天地從來是公正無私的。只要能做到這兩點,機緣湊巧,就能修成正果,過上前面所描述的幸福的神仙的生活了。盡管世人積德者既少,求師者亦寡,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真心修煉者,則不必因身體力行者為數不多而疑慮卻步(“何患少”),老天最終是虧待不了他們的。
呂巖的詩,《全唐詩》輯有四卷,均為修心養性,煉丹化汞,陰陽采補,白日飛升之類,迷信色彩濃郁,社會價值甚微。然排除其封建迷信因素,這首詩亦有某些積極的意義。它表明了呂巖對社會人倫道德淪喪的否定,對世人沉溺于虛名浮利中不能自拔的憂慮,和對少數人努力積德行善,自省自律的贊許。對積德為俊、求師為癡的時風流俗是一個有力的反駁,起到了撥亂反正、弘揚正氣的作用。
此詩在寫作上亦有特色。前六句竭力鋪染神仙生活的樂趣,令人神往。躍躍欲試之心頓起,是為蓄勢。最后則因勢利導,勸人向善。不要從眾隨大流,而要知難而進,苦苦修煉,功德圓滿。自然能終成正果,苦盡甘來,有回環曲折,卒章顯志之妙。
上一篇:《竹枝詞九首(其七)·[唐]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答杜摯(節選)·[魏]毌丘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