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
身屬中軍少得歸,木蘭花盡失春期。
偷隨柳絮到城外,行過水西聞子規。
這首詩可能是李商隱在梓州幕府期間所作。“身屬中軍少得歸”,李商隱在梓幕期間任節度判官。據他自己所寫的《樊南乙集序》說:“時公(指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始陳兵新教作場,閱數軍實,判官務檢舉條理,不暇筆硯。”這就是所謂“身屬中軍”。被種種事務纏身,沒有一點空閑。“少得歸”,《唐音癸簽》作“不得歸”。后者所謂“歸”當指歸向長安的家。但“少得歸”卻不能如此解釋。因為身在東川,對于中原的家,只有歸不歸的問題,沒有多
程夢星說:“末句用意最巧,晚唐始有此法。”所謂巧,是指只點出子規聲,引而不發,讓讀者自己去領會詩人由此而引起的復雜情緒。紀昀說:“子規聲曰‘不如歸去’,隱含此意,妙不說破。”等于給末句的“巧”做了解釋。這種寫法,在晚唐之前,確實較少。如果把“行到水西聞子規”和王昌齡《閨怨》中“忽見陌頭楊柳色”作比的話,李商隱到此戛然而止,王昌齡下面則還有一句“悔教夫婿覓封侯”,把主人公在情意上的發展變化明確點出。對照一下,即可見兩者在處理方式上是不同的。
上一篇:李商隱《讀任彥升碑》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溫庭筠《蔡中郎墳》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