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東田謝朓》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
尋云陟累榭,隨山望菌閣。
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
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南史·齊紀中》載: “文惠太子(蕭長懋)立樓館于鐘山(今南京紫金山)下,號‘東田’。”東田樓館的彌亙華遠,壯麗極目,以至使太子之父齊武帝蕭賾大為吃驚。謝朓也有莊園在鐘山東,往游東田十分方便。與謝朓相友善的當時著名詩人沈約曾這樣描繪鐘山:“郁嵂構丹巘,崚嶒起青嶂。勢隨九疑高,氣與三山壯” (《游鐘山詩應西陽王教》),氣勢雄偉。謝朓這首紀游詩描摹了鐘山春末夏初秀麗的風光,以優美取勝。
“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悰(cóng從)”,樂的意思。這兩句點明出游的原因,自己戚戚不樂,于是和朋友一道,攜手出游東田,以求暫時排遣。當詩人一撲入東田懷抱,馬上被大自然清新的景物,以及點綴在山間的亭閣樓榭所陶醉。既然是登山,就得下決心去“尋云”——上到鐘山的巔峰去挹流云,賞飛霞,于是他和朋友同“陟累榭”,“陟(zhì志)”,升,登; “累”,重疊。一起登上一層又一層的臺榭。峰回路轉,曲徑通幽,抬頭一望,但見華美如芝菌的樓閣綴立,這里一座,那兒又有一座,目不暇接。“菌閣”,由于遠望,樓閣甚小如芝菌; 菌,芝菌,又有華美之義。“尋云”兩句,形象華妙。
首四句側重敘事,附記一路所見。中四句,詩人駐足山上某處觀賞東田美景。“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阡阡”,同芊芊,茂盛貌。俯視郊阜,只見遠處林木蒼蒼郁郁,若隱若現; 山嵐煙靄紛紛漠漠,杳渺飄浮。這兩句和陶淵明的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歸園田居》)一樣,意境淡遠開闊。但陶詩寫的是田園,此詩則描繪山色,異曲同工,各有其妙處。“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細看碧水池中,波紋微顫,新荷輕動,哦,那不是成群的游魚嬉戲嗎? 眼前倏地飄來一陣墜落的花瓣,抬頭一看,幾只鳥雀正飛離花枝向四處散去。這兩句詩倍受后人稱道。一則它很巧妙地捕捉了魚戲和荷動、鳥散和花落的一瞬,象技藝高超的攝影師一樣攝下兩組頗有動感的難得鏡頭,表現了景物在須臾之間的時、空推移和變化,意新語工。再則,這兩句以上聯“遠樹”、“生煙”,即整個鐘山為背景,魚鳥花荷不過是整個巨大畫面的局部或細部; 只有在這個巨大背景的映襯下,這個特寫鏡頭才這樣鮮明生動。總之,這四句詩由遠及近,層次分明; 既有粗線條的大筆涂抹,還有精雕細鏤的工筆描繪; 既有大景、小景,又有靜景、動景,大小相配,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妙趣橫生。
詩人抱著戚戚愁苦之情而來,雖說是想來行樂東田,當初或不曾抱太大的奢望,沒想到游山觀景,與魚鳥同樂,竟寵辱皆忘,憂慽全消。不是說芳香的春釀可以解憂嗎?其實飲美酒還不如凝望郭外青山,它更使人樂而忘憂! “芳春酒”,反襯“青山郭”之美。看來,山水美景是頗能陶冶人們性情的,它能解憂,能祛除人們的煩悶。
謝朓是繼謝靈運之后的山水詩人,他以清新明麗的筆觸給我們留下不少描寫南京、宣城、江陵一線的山水佳篇。這首詩寫景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在不知不覺中移易了描寫的角度。“望菌閣”是仰視,“遠樹”“生煙”是遠眺,“魚戲”“鳥散”是近觀。而同是近觀,“鳥散”取景似較“魚戲”略推遠一點,所以詩中幅幅畫面的構圖才那么富有變化,多姿絢麗。
上一篇:屈大均《瀧中》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安國《游廬山宿棲賢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