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瀧中》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屈大均
舟隨瀑水天邊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時亦卻立,白鷗欲下復驚飛。
這是《瀧中》組詩中的一首。原詩前有小序: “瀧在樂昌縣(今屬廣東省)北,凡有六: 曰穿腰瀧、曰梅瀧、曰寒瀧、曰金瀧、曰白茫瀧、曰垂龍?!笨梢娺@組詩是以地名為標題的。這個地方即指發源于湖南臨武縣西的武水經宜章縣流入廣東樂昌縣北的一段水程。武水又名武溪,所以這組詩里有“峰峰白練掛天低,溱水(在臨武縣西與武水合)縈回入武溪” 的話。《水經注》說: “武水南入重山,山名藍豪,廣圓五百里,悉曲江縣界,崖壁峻岨,巖嶺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懸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瀧水?!碧评罴潯队鈳X嶠止荒陬抵高要》詩中自注云: “南人謂水為瀧,如原瀑流,自郴南至韶北,有八瀧。其名神瀧、傷瀧、雞附等瀧,皆急險不可上。南中輕舟迅疾可入此水者,因名之瀧船,善游者為瀧夫?!表n愈有《瀧吏》詩: “南行逾六旬,始下樂昌瀧。險惡不可狀,船石相舂撞?!睆倪@些話里,則瀧中水程急險可知。
這里選的一首,恰好就是描寫瀧水的險和急的。在瀧中行船,有上瀧、下瀧之異?!吧蠟{舟與雷霆斗,下瀧帆共水簾飛” (見組詩另一首,以下引詩未注出處者準此),逆水上行,非常吃力,需要“百丈牽舟上瀑布”。然而“上瀧爭似下瀧險”,順水行船,危險尤大,也要有纖夫,向相反方向牽挽,以減緩船的下行速度,所謂“下瀧人做上瀧牽”。這首詩是寫下瀧,所以四句詩全從小船順流而下的感覺著筆。第一句“舟隨瀑水天邊落”,這“瀑水”就是“掛天低”的“峰峰白練”傾瀉下來的,其勢迅猛異常,小舟被它裹挾,可以想象是多么驚險。李白說: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寫出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是千古絕唱。但所說“天上來”,是向黃河上游遙望時的感覺,見出源頭之遠,而這里是舟隨瀑水急遽飛降,所以說“天邊落”。既然“舟子穿腰(舟子以篙夾腰舁舟而上)欲上天”,上瀧猶如登天之難,而下瀧比上瀧還難,那么,說下瀧就象從“天邊落”是毫不夸張的。同時,白浪象高山一樣擁著小船忽上忽下顛簸著往前跑,兩邊的疊巖翠壁迅速后退,似傾倒了一般,這就是第二句說的“白浪如山倒翠微”。第三句“巨石有時亦卻立”,巨石是高聳的、屹立不動的,當然不覺得它傾倒,但還是感到它后退,用“卻立”二字形容巨石不動態(實是船在動)是再恰當不過了。為什么說它“有時亦卻立”?難道它有時又 “不卻立” 嗎? 顯然不是這個意思。我想,“有時” 是指遇到巨石的時候。第四句 “白鷗欲下復驚飛”。白鷗本是水鳥,嗜魚喜水,但因浪大水急,幾次要下來,又受驚飛走了。這絕不象“遠鷗浮水靜,輕燕受風斜” (杜甫《春歸》)那樣悠閑的畫面,而是表現動蕩的鏡頭。
總之,全詩用藍天、瀑水、小舟、白浪、群山、巨石、白鷗等多種形象來說明瀧水的險和急,使人驚心動魄,而它的藝術魅力也即在此。人說屈大均詩高渾雄肆,本詩也體現了這一點。當然,從這十一首組詩反復詠唱、自然流轉來看,它還有極濃郁的民歌風味。
上一篇: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游東田謝朓》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