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晚次樂鄉縣》唐山水詩鑒賞
陳子昂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這首詩寫在詩人青年時離蜀入洛的路上,詩中抒寫了詩人遠離家鄉、獨自孤征所感受到的強烈鄉愁。樂鄉縣,在今湖北荊門縣北。晚次,即夜晚投宿的意思。
全詩緊緊圍繞著一個“孤”字來寫。第一句“故鄉杳無際”首先就傳達出一種惆悵、迷惘的羈旅之孤。故鄉早已杳無蹤跡,而詩人卻還在頻頻回首。以下幾句都是由這一句生發出來的。第二句“日暮且孤征”是全詩的抒情中心,暮色已越來越重,這本是“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家人團聚的時刻,偏偏在這時,詩人卻還要艱難地跋涉。這本來已夠凄苦的了,更何況這又是不愿離鄉而不得不離鄉,不愿孤征而又不得不孤征,這就更加重了詩人孤苦的心情。
第三、四句把這種“孤”的感受進一步深化,創造出一種迷離恍惚、滿目凄涼的氛圍。所謂 “舊國”,就是故鄉,“川原迷舊國”,是說詩人走進了 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陌生的 “川”,陌生的 “原”,把自己熟悉的、親切的家鄉完全吞噬了。當然,這里的 “迷”,不僅僅指迷失,也隱隱流露出詩人心上所感受到的迷惘、惆悵,是景中有情的寫法。“道路入邊城”用的是賦筆,交代自己的行蹤,但意思卻承上一句而來,是把自己心中的陌生感表現得更具體化,以邊城與舊國的對比,來渲染離鄉之遠,離鄉之久。
五、六兩句寫的極為凝煉,意蘊豐厚。詩人選擇極有典型意義的幾組意象組合在一起,把心中的孤苦、悲愁全都托之于景,讓人從一個個意象中引發出對詩人心境的聯想。這兩句可分解為野戍、荒煙、深山、古木四組。戍(指駐兵防守的堡壘)、煙、山、木本都是游人旅途中常見的景物,但偏偏要寫戍是“野”的,煙是“荒”的,山是“深”的,樹是“古”的,從而在視覺上給這些景物蒙上了一層荒涼凄慘的特定色彩。不僅如此,這兩句還通過“斷”與“平”把原本已夠凄涼的景象寫的更深一層。所謂“荒煙斷”、“古木平”,著重寫暮色的一步步降臨,眼前的景物模糊了,朦朧了,“野戍荒煙”、“深山古木”,都消逝在夜幕之中, 一切都“䜣”了, 一切都“平” 了, 看不出任何輪廓,只剩下一片黑暗。這種黑暗,既是屬于自然界的,又是屬于詩人精神上的,其中隱含的意思是說,暮色越來越重,孤征之苦怎能不越來越強烈!
這樣就很自然地逼出了詩的末二句:“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如何此時恨”是 一句反問,猶如說“此番愁恨當如何了得”! 所以,這一問實際上只不過是把滿腔愁緒發泄一下而已。原本沒有答案,但妙的是,詩人還不曾就此打住,還要在反問的基礎上,再把這凄苦之境更進一層,用遠山深處“噭噭”傳來的猿啼聲作結。“猿啼三聲淚沾裳”,這“噭噭” 的猿鳴,不是更能讓人想見詩人心頭之孤、心頭之苦了嗎? 至此,詩人確已把“孤征”之情寫到了極點,足以令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這首詩在寫法上很善于渲染。前六句一路寫來,暮色越寫越沉,環境越寫越靜,把人的孤苦之情烘托得極為強烈。而當把這一系列視覺形象都寫足之后,又突然加一個聽覺形象,猶如畫外音 一樣,寫出幾聲凄厲的猿鳴,從而把詩人的孤苦之情推向高潮。這種渲染烘托的手法確實為詩人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上一篇:韓琮《晚春江睛寄友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賈島《暮過山村》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