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操南
路出澶河水最清, 當年照影見東征。
滿朝白面三遷議, 一角黃旗萬歲聲。
金幣無多民已困, 燕云不取禍終生。
行人立馬秋風里, 懊惱孱王早罷兵。
這首詩是袁枚在乾隆元年(1736),赴京途中,路經今河南省陽縣西南的澶淵所作。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從王欽若、陳堯叟等之計,遷都南逃。宰相寇準堅持抵抗,真宗被迫至澶州(今河南陽縣)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射死了遼大將蕭撻覽。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議。真宗素主議和,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遼暗通關節,繼遣曹利用赴遼營談判,終于訂立和約。條約規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役,若無寇準主戰,天下將分為南北。盟后王欽若卻進讒言,認為寇準“以陛下為孤注”,真宗惑之。景德三年春二月,遂罷寇準知陜州。袁枚對此史實,感慨萬千。這是一面歷史的鏡子;讀史者應該從而吸取教訓。袁枚賦詩詠懷,也就寄托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
首兩句:“路出澶河水最清,當年照影見東征。”交代地點、事件、題意。作者在赴京途中,“路出澶河”。看到澄水如練,緬懷“澶淵之盟”,觸景傷懷,這是“照影”資治的一面鏡子。三四兩句:“滿朝白面三遷議,一角黃旗萬歲聲。”白面指書生。《宋書·沈慶之傳》云:“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謀之,事何由濟?”具體人事,是指王欽若、陳堯叟等的主張遷都南逃。一角猶言一隅。局處一隅,剩水殘山,還是豎立黃旗,三呼萬歲。這事實際是對佞臣與最高統治者的嘲笑。五六兩句:“金幣無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禍終生。”金幣無多,國家財政已經拮據,人民負擔不起;可是現在對待契丹還要輸銀、輸絹。這樣,民何以堪?燕云:包括幽、薊等十六州,在今北京、河北、山西一帶。五代時,晉高祖石敬塘把這一帶割讓與契丹,宋初不曾恢復,國家遂成積弱之勢。版圖未能統一,終為禍患。作者感時傷世;從而譴責北宋最高統治集團的庸碌與失策。結尾:“行人立馬秋風里,懊惱孱王早罷兵。”行人袁枚說他自己。赴京途中,他在立馬凝神。孱王斥宋真宗的孱弱。早罷兵,惋惜他的不能自衛抗戰;畏懼敵人,而是早日收兵。懊惱兩字,惹人深思。不說可恨、恨煞;也不說惋惜,而說懊惱。這樣用辭,自見詩人婉而多諷。在封建社會里,士大夫譴責最高統治者說話總是存著戒心。這是作者世界觀的局限;也是他的歷史時代的局限。
這首詩的結構,發議敘事,層次分明。一二兩句,顯示作者路過澶淵,引起關于這個地域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的回憶。三四兩句,寫出當年主和派是“滿朝”的占著上風,失去自衛能力,形成局處一隅的局面。五六兩句指出澶淵之盟訂立后的禍殃。朝廷不自振作,累及子孫。結尾表達作者:主張抵抗外來侵略,懊惱著宋真宗的孱弱;從而抒發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含義深刻,感傷不已。
上一篇:王英志《澳門雜詩》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志民《瀚海》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