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榘·念奴嬌》張 榘
張 榘
三閭何在①,把離騷細讀,幾番擊節②。蘺蕙椒蘭紛江渚③,較以艾蕭終別④。清濁同流,醉醒一夢,此恨誰能說。忠魂耿耿⑤,只憑天辨優劣。
須信千古湘流⑥,彩絲纏黍⑦,端為英雄設⑧。堪笑兒童浮昌歜⑨,悲憤翻為嬉悅。三嘆靈均⑩,竟罹讒網(11),我獨中情切(12)。薰風窗戶(13),榴花知為誰裂。
注釋 ①三閭:“三閭大夫”的簡稱,指屈原,因其曾任三閭大夫。②擊節:敲打樂器,調節樂器。節,一種古樂器,也有用其他器物或拍掌來代替的。后人用“擊節”來表示對別人詩文或藝術的贊賞。③蘺:江蘺,香草名,生于低洼潮濕地帶,可供食用。《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按,離同蘺。蕙:香草名,又稱“蕙草”“熏草”,俗名“佩蘭”。古人認為佩戴它可以避疫。《楚辭·離騷》云:“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椒:花椒。蘭:蘭草。江渚:江中的小洲。④艾蕭:兩種有怪味的野草。《楚辭·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用以比喻品質不良的人。⑤耿耿:忠誠貌。⑥湘流:湘江。這里指汨羅江。汨羅江是湘江的支流,屈原投此江而死。⑦彩絲纏黍:指粽子。粽子又稱角黍。五月五日以粽子投江,以祭祀屈原。因以彩色絲線纏成,故稱“彩絲纏黍”。⑧端為:正是為了。⑨昌歜(chù):即昌蒲菹,將菖蒲根切碎泡制而成。⑩靈均:屈原字。《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11)罹(lí):遭遇不幸的事。讒網:讒言的羅網。(12)中情:內心深處的感情。(13)薰風:和風,東南風。
鑒賞 本篇是端午感懷,為悼念屈原而作。
上闋從細讀《離騷》寫起來,夾敘夾議,抒發了作者對偉大愛國詩人忠而遭譖、含憤沉江的深切同情。《離騷》是屈原的一首宏偉瑰麗,令人蕩氣回腸的政治抒情詩。全詩沸騰著屈原對祖國、人民忠貞不渝的愛,對進步的社會政治理想的忘我堅持,與腐朽的貴族集團勢不兩立,堅持理想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其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作者讀《離騷》,自然想見屈原為人。對于屈原在詩中表達的愛國熱情和斗爭精神,他擊節贊嘆,而對于那些小人或者變節者,他切齒痛恨。讀古人書,切問近思,他不禁感慨良多。當時正是南宋末年,朝政腐敗,社會黑暗,和屈原所處之世何其相似,現在不也是“蘺蕙椒蘭”與“艾蕭”紛處,魚龍混雜,“清濁同流”嗎? 那些忠貞之士被迫害、打壓,暗無出頭之日,而那些品質不良的人反而能扶搖直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這些悵恨又能向誰說起呢?那些精忠報國的烈士,既然在現實中無法得到朝廷的信任和人們的理解同情,那么只能希望天日昭昭,早些辨清忠奸。作者以屈原的遭遇比喻現實狀況,表達了對在朝權貴們的憎恨和對世道不公的憤慨。
下闋抒發了對屈原的懷念之情。作者堅信世道定然會撥云見晴,那些忠貞之士也會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悼念。就像那汨羅江上,雖然屈原自沉已經千年之久了,可是人們每逢五月端午屈原自沉那天都要包粽子投江來紀念他。就是那些兒童,雖然還不諳世事,但是在大人們舉動的影響下,也紛紛效仿,把昌蒲菹投進江去來紀念屈原。看來公道自在人心,屈原雖亡,但仍世世代代活在人民心中,想到這里,作者的滿腔悲憤不禁轉化為喜悅之情。不過聯想到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經歷,他還是耿耿于懷,悵恨不已。此時和風吹拂,石榴花開,大概也是對三閭大夫千年之后還受到人們如此敬愛而含笑不語吧。結拍寓情于景,以石榴花開象征后人對屈原的美好品德的敬仰和懷念,含而不露,饒有韻味。
全詞化用《離騷》成句,融會無間,情感鮮明,詞義慷慨,氣韻悠長。(李飛躍)
鏈接 植物學著作《離騷草木疏》。此書四卷,南宋吳仁杰撰。吳仁杰博物洽聞,少讀《離騷》,老而不衰。以為“凡芳草嘉木,一經品題,謂皆可敬也”,遂取屈原賦25篇中之花草,分別疏釋,撰為此書。末有慶元三年(1197)自序。大旨以草木譬忠佞,判其薰蕕,暗寓政見。前三卷“蓀、芙蓉以下凡四十四種,猶青史氏忠義獨行之有全傳”;末卷集薋、菉、施等11種蕕草,“猶佞幸奸臣傳”。每條先列原文,繼以王逸注,再引歷代論述,尤詳宋人之說,終以己之案語。疏說植物種屬、形態、性能及與人關系等甚詳。后人稱其征引宏富,考辨典核,可與羅愿《爾雅翼》等爭騖后先。為研究古代植物學、藥物學的參考資料。慶元六年初刊于羅田縣庠,宋本今存。此外有《知不足齋叢書》《龍威秘書》《榕園叢書》《叢書集成初編》等本。《四庫全書》據影宋鈔本著錄。
上一篇:《兩宋詞·吳淵·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柳永·戚氏》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