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詩,是唐人絕句中壓卷之作。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對其作了具體分析:
“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 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息。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言李將軍也”。邊防筑城;起于秦漢。
明月屬秦,關屬漢, 詩中互文。
這段話是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并沒有說出它的妙處何在。其中提到的“詩中互文”,是指“互文見義”這一修辭方法的運用。所謂“互文見義”,是指本應合起來說的詞語分開來說,但在解釋時仍須按照原來的意思。詩人借助這種“互文”的技巧,出色地寫出了邊塞戰爭不斷的史實,表達了他制止外族侵略,維護祖國統一與安全的愿望,使詩的機趣的光耀,在通篇中閃射出來。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說它“奇”,那么“奇”在何處呢?這一句詩是寫景,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關城月夜圖。明月孤懸高空,關塞靜寂荒涼。詩人將“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互文見義,自然不能僅僅認為這是由于詩句字數的局限及囿于平仄的協調,而應理解到它暗示著自秦漢以來抵御異族的戰爭從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個邊塞形勢作了總的概括。正因為是互文,就不能將這句詩解釋為“明月是秦時的,關塞是漢時的”,而應指“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塞”,“秦漢”拆開來說了。但詩絕不能寫成“秦漢明月秦漢關”,因為這樣一寫板滯枯澀,詩味爽失。寫成“秦時明月漢時關”,便能在引導人們展開豐富的聯想上富有詩意,同時在“秦時”與“漢時”于相同語位而復合“秦漢”一意的安排上, 顯示出明割暗聯的語言變化。就如《木蘭詩》里的排比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并非指一處買一種物件。“東西南北”是泛指各個市場,即跑遍各處把所有需要添置的物件都買到了,用互文見義的手筆渲染了木蘭準備從軍的忙碌氣氛。同理,“秦時明月漢時關”,說秦只說明月,也包括了關塞,說漢只說關塞,也包括了明月,又前面省略“漢”字,后面省掉“秦”字,也都在“秦”中包括著“漢”,“漢”中包括著“秦”,這就化質實為空靈,把人們的想象調動起來。明月啊,曾經照過統一中國的秦朝和強盛當世的漢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頻仍的唐朝!關塞啊,從秦漢時代開始就是抗拒北方強敵入侵的屏障,如今還是抵御異族來犯的依托!在這里,詩人利用“秦漢”一詞的拆用為兩個字,就在秦至漢的歷史的延續,擴展而使人聯想到現在上,滿懷深情地說明了自秦漢以來烽燧不熄,邊境的戰爭綿延不盡,如今鎮守邊關的將士依然在莽莽黃沙的土地上沐浴著硝煙,長期不能返回家鄉!
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巧妙地承接了秦漢,寫戰爭曠日持久,將士久戍不歸。又連著上句的“明月”、“關(塞)”,讓征人思婦厭恨“頻年不解兵”的情景在讀者的想象中浮現。三、四兩句用“但”作一轉折,借對歷史上名將李廣的懷念,抒發了希望朝廷能任用盡忠為國的“龍城飛將”來加強邊防,確保國家太平的愛國激情。“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兩句,意思是:只要李廣這樣的將軍還活著,就定能阻止敵人的馬隊從陰山進入內地。“陰山”,在今內蒙古北部,西起于河套西北,東接大興安嶺。這兩句詩, 可以說是“秦時明月漢時關”涵意的歸宿,圓滿地表達了全詩的主旨。
這首《出塞》詩,歷來為人們推崇激賞,尤其是開頭的互文見義的詩句列入了名句之列,這絕不是偶然的。
上一篇:《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出師討滿夷自瓜洲至金陵·鄭成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