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翥《曉出黃山寺》宋山水詩鑒賞
高翥
曉上籃輿出寶坊,野塘山路盡春光。
試穿松影登平陸,已覺鐘聲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
杖藜切莫勿勿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高翥是江湖詩派中較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多工近體,風格清新、淡雅,頗有風致。《曉出黃山寺》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這首詩汲取了游記散文的寫法,按照行程順序,以作者的視野為珠,單線貫穿逶迤而下,全詩顯得合律而流暢,工整而自然。按照行程順序描寫景物,很容易寫成平均用力的流水帳,但詩人手段高明,他選擇了那些最有情致的畫面,點化入詩,或交代行蹤,或讓讀者意會,把一幅幅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全詩四聯,是詩人選擇的四個視點,敘寫了曉出黃山寺后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一聯,“籃輿”,是竹制小轎。“寶坊”,是對寺院的美稱,詩中指黃山寺。首句寫作者登輿起程,切題,交代行蹤。第二句的“春光”二字為后文埋下伏筆。這一聯的語言、詩意均較平平,但是從記游看,是起點,從詩意看,又是下文春景的蓄勢之筆。
第二聯選擇了即將出山時的景象。“試”字表現的感情十分微妙。走出黃山寺,為滿目春光引逗,但一路上并無興會感觸,就此離去不免有些抱憾。正在這時,傳來了黃山寺悠悠的鐘聲,鐘聲就象響在頭頂。這一句表面是寫鐘聲,實際上是描寫山路的曲折,松林的稠密。這是一幅很有情致的有聲有景有情的畫面,但不是詩人要尋找的“春光”,仍然是為后文蓄勢。
第三聯沒有點明行蹤,但我們從所描寫的景色中可以想象出,詩人穿出松林,豁然開朗。山外野灘,溪水碧綠碧綠,與溪水相映的青草也是碧綠碧綠; 菜花開了,黃得耀眼奪目,迎風的楊柳吐芽了,黃得淺淺淡淡。這是一幅著色的畫面。詩人抓住“碧”“黃”的顏色,描寫了疏淡、清峻,而又生機勃勃,風致盎然的早春景色。這正是“詩家清景在早春,綠柳才黃半未均” (楊巨源《城東早春》)。因此詩人以活潑輕快、悠揚悅耳的聲韻美表達了喜不自禁的感情。至此,首聯的“春光”才得到了回應,詩人尋春的渴望才有了著落,更顯出春景的輕松明快。這一聯可以說是前兩聯的發勢之筆。
最后一聯寫詩人賞春的觀感。“杖藜”二字與首句的“籃輿”呼應,說明詩人步出竹輿,扶杖踏春。詩中雖沒寫景,但詩人的愛春之情、惜春之意溢于筆端,踏春、賞春的形象躍然紙上,早春“清景” 自在其中。“切莫”“不要忙”,既表達了詩人沒有匆匆而去的慶幸之情,也提醒人們春光本來為時不長,早春更為短暫,“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那時已不為詩家之景,更不是詩人高致。由尋春到觀春再到踏春,詩人的興致層層推進。這兩句把全詩的幾個視點作了一個總綰,也是神完氣足后的勢足之筆。
這首詩的寫景抒情,看似并列平行,實際上前呼后應,層層推進;看似順流直下,實際上又有波瀾起伏; 看似如串線之珠,實際上又有主有次。這些都是古代游記散文常用的手法,詩人拿來之后用之于詩,可見宋人以文為詩的 一斑。
上一篇:楊萬里《明發青塘蘆色》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蘇颋《曉發方騫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