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明發青塘蘆色》宋山水詩鑒賞
楊萬里
青塘無店亦無人,只有青蛙紫蚓聲。
蘆荻葉深蒲葉淺,荔枝花暗楝花明。
船行兩岸山都動,水入諸村海旋成。
回望越臺煙雨外,萬峰盡處五羊城。
楊萬里詩初師江西派,后轉學王安石,復學晚唐絕句,最后脫盡沾滯,主張“活法”,捐棄典故,自出機杼,形成一種新鮮活潑的風格,成就甚為突出。嚴羽《滄浪詩話》特標舉他的詩,稱“誠齋體”。這首詩,自然清淡,靈動透脫,看似毫不費力,實則苦心經營,正反映出誠齋本色。
“明發”,指拂曉天光開發之時。青塘蘇醒,蘆色朦朧,這迷離幽穆的景象,是詩題揭示的一個抒情引線,實際上詩意并未局限于“青塘蘆色”。
“無店無人”,自然天籟,荒寂之外,給人一種原始童貞的古樸美感; “青蛙紫蚓”,與世無爭,發出的鳴聲,親切柔順,筆調之外,給人 一種可資撫慰的安全感。古往今來似未見詩人寫過“紫蚓”發聲可聞,此處筆致尖新拗峭,于“無店無人”的清寂荒郊則可信。“青蛙”“紫蚓”為句中暗對,淡中設色,平添情致。蘆荻高丈許,昌蒲長三、四尺,雜生塘畔,深淺自現,參差的植物,呈現出對比美; 荔枝花色綠白,在樹葉掩映中,遂顯暗淡; 楝花淡紫色,在綠葉叢中,自然明艷。花兒的顏色,亦表現對比美。莖葉的 “深”、“淺”,是形狀線條的句中對,花色 “暗”、“明”,是顏色光澤的句中對,它們分別又組成頷聯的對仗。從中可看出詩人對律詩作法的深細把握,但字面又絕不露雕琢之痕,是為“活法”。前面四句,是寫天剛麻麻亮詩人路經青塘來到水邊時所見到的景色。后四句寫船開動后眼前和意中的景象。
“船行兩岸山都動”,將錯覺人詩,側面寫船速之快,正面寫山巒重疊。“都動”,將兩岸山勢群體運動感的體驗表述得很直率,俗而有味。“水入諸村海旋成”,亦寫錯覺,側面虛擬行經處逼近南海,正面實寫水鄉澤國的河湖港汊,網羅棋布,放眼望去,諸村宛在海水中飄浮。此聯描狀山水,率真活潑,卻捕捉住南國山水的風神。
“越臺”,即越王臺,在廣州市越秀山上,是西漢初南越王趙佗的遺跡。此刻它正被煙雨籠罩,朦朧隱約,詩人于江中行舟上望去,更見其神姿飛動,于是,詩人張開聯想翅膀,神觀飛越萬峰而抵達五羊城頭,將全詩的空間拓展得更其曠遠。據載,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萃于楚庭,故廣州廳事,梁上畫五羊像,又作五谷囊,五羊城因此得名。南宋時廣州已是著名商業城市,繁華熱鬧。此處雖屬虛景,但作者與讀者想象中的羊城的喧囂氣氛與起首的“無店無人”的荒寂恰成鮮明的對比。此亦可見出詩人結構全詩的精心布局。“回望”點明詩人此行的方向,亦為全詩的出處作一交代。
此詩以時間順序為線索,按照空間轉換過程寫出旅途所見的山水景物,布局由小及大,由近至遠,動靜相生,開闔圓轉; 平常的景物在詩人筆下顯得異常新鮮,情趣具足,體現了作者“學詩須透脫”(《和李天麟二首》)的創作主張。
上一篇:趙孟頫《早春》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高翥《曉出黃山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