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早春》金、元山水詩鑒賞
趙孟頫
溪上春無賴,清晨坐水亭。
草芽隨意綠,柳眼向人青。
初日收濃霧,微波亂小星。
誰歌采蘋曲? 愁絕不堪聽。
趙孟頫于元初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濟南路副長官),濟南的趵突泉、大明湖、華不注山美麗的景色,深深地打動藝術家的心。趙孟頫畫、書、詩三絕,他不僅創作了《鵲華秋色》這樣的名畫,而且寫下不少歌詠泉城山水的優美詩篇。這首《早春》描繪了大明湖畔早春的景色,尾聯流露了詩人的愁苦之情。
清晨,空氣特別清新爽潔,詩人坐于水亭(即水香亭),大明湖和匯入湖中的濼水、歷水一片春色。“無賴”,原指人沒有才干,無可倚仗,或指奸詐、刁狡、強橫之徒,這里指春色纏人、不速而至。詩人為什么指責春色無賴,留待下文分析。頷聯寫溪湖早春景色。草才吐芽,柳僅萌眼,一片初春氣象。“草芽隨意綠”,庾信《蕩子賦》云: “細草橫階隨意生”; 王胄也有 “庭草無人隨意綠”之句(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隨意”,都有不經意、隨便、隨處的意思。“柳眼向人青”,李商隱《二月二日》詩云: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李煜《虞美人》詞云: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柳眼”,都指初生而未吐出的柳芽。經冬的草根剛剛吐出細芽,隨處不經意地綠著,惹人喜愛; 柳枝條上,初生的芽眼,象在炫耀它的柔嫩,有意青青向人。這兩句詩把初春的草木刻畫得搖曳生姿,含情不盡,給人生機勃勃、耳目一新的感受。頸聯轉筆寫溪湖。詩人清晨坐于水亭,濃霧彌漫水面,初日冉冉升起,收盡了水面上的霧汽; 碧水澄清,微風吹拂,水波蕩漾,在陽光的折射下,濺起的水花,猶如活蹦亂跳的小小的金星,耀人眼目。
溪湖早春,景色誘人。這時,不知是誰唱起《采蘋》之曲,牽惹了詩人的愁情,以至悲愁至極,到了不忍卒聽的地步。《采蘋》,《詩經·召南》中的篇名,其首二句云: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左傳·隱公三年》引君子曰: “風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那么,詩人為什么一聽到有人唱《采蘋》之曲,就“愁絕不堪聽”呢? 原來,孟頫是宋太祖之后; 宋高宗無子,還立孟頫四世祖為子,是為孝宗。孟頫的曾祖、 祖父、 父親仕宋皆為大官。 宋亡后, 孟頫決意歸隱,不幸的是,為其才名所累,受到元室注意,終被征召。孟頫雖身居要官,但內心非常痛苦,他的名篇《岳王墓》云: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與此詩尾聯同工異曲。理解這一點,我們就可回頭分析首句的“春無賴” 了。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一云: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又《送路六侍御入朝》云: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孟頫詩的“春無賴”,化用杜甫二詩意,大意是說,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 而不同于杜甫另一首《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其一的“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以反言形容春色佳勝。人在愁中,而春卻不能體諒人意而自到、速到,因此反覺春色惱人、觸忤人,所以詩人才指責春色為無賴。
這首詩,作者寫作的本意,是借初春景色不解人意而至,從而抒發其愁情,但是中四句描寫溪湖早春景色自然清新,卻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欣賞古典詩詞的過程中,不少讀者往往只注意到其中的佳句,這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倘若能注意到全篇,甚至作者全人,那無疑是更好的事。
上一篇:宋之問《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楊萬里《明發青塘蘆色》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