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黎士弘·至西昌知周櫟園先生無恙,且得手書》原文賞析
他鄉驚喜君還在,痛定開函淚更流。萬死才回明主顧,孤兒猶屬故人收。眾中薄命誰能惜,意外微生荷獨留。誤盡閩南碑下客,無端北望哭西州。
題中的周櫟園即周亮工,櫟園是其號。明時,官至監察御史。清順治年間,曾任福建按察司布政使,卓有政績。被誣劾下獄,論罪當死,得順治帝遺詔而獲赦??滴踉?,起補山東海防道,后又調任四川江安糧儲道。再度被誣劾下獄,論罪當絞,得康熙帝惠顧而獲免。福建百姓誤傳周死,為之立碑紀念。本詩作者是福建人,與亮工至交,后到四川西昌,得知亮工無恙,并接到親筆書信,喜極感賦,表達他對摯友的一片深情。
起句點明題意?!八l驚喜君還在”,說明作者在福建時,已聽說亮工不在了?!八l”指西昌,“君還在”是“驚喜” 的原因。作者來到西昌,得知摯友無恙,禁不住驚喜交加:驚的是摯友健在,喜的是接到手書。當他用哆嗦著的手打開信函,“痛定開函淚更流”,痛定思痛,倍覺傷感,更是淚如泉涌。
三、四句隱括亮工信中告知的情況。“萬死才回明主顧,孤兒猶屬故人收?!薄叭f死”見出亮工命運多蹇。鄧之誠所撰《周亮工小傳》說:亮工“好士憐才,一時遺老多從之游;屢躓屢起,當時滿漢相傾,成為風氣,亮工不死,屬有天幸”(《清詩紀事初稿》卷八)。確實,亮工不死,頗賴順治、康熙二帝的譽顧。二位皇帝都明智地認識到,安撫、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實在是鞏固清廷政權的迫切需要。亮工雖然遇赦,仍然心有余悸,所以仍把身后收養子女之事托付給故人。推敲詩意,這“故人”可能就是作者。亮工托孤于他,可見二人交誼之深。
五、六句抒發作者對亮工命運的感慨。“眾中薄命誰能惜,意外微生荷獨留?!痹诒娙酥辛凉っ\多蹇,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有誰能憐惜他,解脫他呢?這是作者對亮工遭劾下獄,自己無力解救的慨嘆。六句中的“微生”即殘生,“荷”即承蒙。意謂承蒙獨留殘生,純屬意外之事:言下之意,死去反倒成為正常之事了。此聯抒懷備極沉痛,不僅僅針對亮工,同時也寫盡了由明入清士人朝不保夕、惴惴不安的心理狀態。
結句“誤盡閩南碑下客,無端北望哭西州”。追述福建百姓誤傳周死的往事,與首句結合,“閩南碑下客”即指作者等亮工故交,也泛指福建百姓。據鄭方坤《賴古堂詩鈔小傳》說,亮工被誣劾時,奉詔赴閩受審,吏民守府訟冤者以千百計;當周被逮入都,百姓皆炷香號哭,追送數十里。可見,亮工確有善政在民間。舊時百姓為紀念地方清官,往往為之建祠立碑。史載亮工知濰縣時,值清兵南下,齊東諸城皆破,獨濰堅守獲全,濰人德之,為建生祠。在閩任職期間,是否也建祠立碑,史無明文。據此詩,當也曾建祠立碑,以資紀念。末句概括了福建百姓在亮工兩次入獄時的悲哀心情?!盁o端北望”指亮工首次被劾逮捕入京時,百姓引頸北望,盼其早日獲釋?!拔髦荨笔撬拇ǖ拇Q。“哭西州”指亮工在四川江安糧道任上二次被劾,福建誤傳周死,百姓為之號哭哀悼。
這首詩作為由明入清的士人生平遭際的見證,自有它的歷史價值。其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敘事簡潔,結構謹嚴,言情沉摯深重。潘耒序其詩集,稱其“不事蹈襲而暗與古合”(《讬素齋詩集序》)。讀此詩,信然。
上一篇:古詩《周亮工·自劍津發燕江次西溪》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歸莊·落花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