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基
誰謂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纖翳。
誰謂江水明?淆之往往隨沙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曾仕元,后協(xié)助朱元璋統(tǒng)一中國,建立明王朝,成為開國功臣之一。明洪武中因功封誠意伯,正德中追謚文成。《明詩別裁集》說他:“元秀詩都尚辭華,文成獨標(biāo)高格,時欲追逐杜韓,故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
詩題“梁甫吟”,是樂府楚調(diào)曲名。據(jù)說原為出殯時所唱挽歌。“梁甫”,山名,在泰山腳下,系死人聚葬之所。據(jù)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說:“按樂府命題,名稱不一,……吁嗟慨歌,悲憂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可見,作家用這種“悲如蛩螀”的“吟”體來寫詩,其內(nèi)心的悲憤抑郁,凄愴感慨之情就可想而知了。
原詩較長,共二十六句。這里截選的是前六句。
由于作家入明前后的遭際坎坷,因而他“慷慨有大節(jié),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明史》本傳)故其詩文往往真實動人,頗有蒼涼感慨的特點。即以本詩而論,用一問一答的句式開篇,意含比興,振起下文。此六句以下,即直抒胸臆,如滔滔江水,不可遏止。
詩的開頭四句以問答起興,可謂起手突兀,奇句奪目,使人見之而驚,不忍棄去。
秋月明朗,江水澄澈,此人所常見,人所共見。然兩句前冠以“誰謂”二字,就帶有強烈的否定意味。“蔽之往往由纖翳”,“淆之往往隨沙泥”,“蔽”、“淆”二字再加上“纖翳”、“沙泥”等詞語,不僅回答了上面的提問,而且語含憤激,情露凄愴。試想,纖細(xì)的蔭翳,細(xì)小的沙泥,居然能遮蔽中天朗月,攪混如練江水,其能量之大,為害之烈,能不促人聯(lián)想,發(fā)人深思嗎?
上列四句可稱之為比而興。其情隱,其意深。唯其婉曲含蓄,才能為五、六兩句蓄勢。詩當(dāng)注意轉(zhuǎn)語,“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兩句,可看作詩意之轉(zhuǎn)。
古人論詩,有所謂“響字”說。認(rèn)為七言第五字要響,五言詩第三字要響。這兩句上句中的“有”字,下句中的“成”字,確是用得響亮、有力。言其有力,這兩字連同這兩句詩形象而深刻地寫出了作家所處時代的現(xiàn)實狀況。“詩須有為而作”。正因為作者歷經(jīng)元明兩朝,飽經(jīng)宦海沉浮,兩度遭誣被斥,因而其所見所歷,痛徹心脾,怒滿于懷。寫成詩文,當(dāng)然就“感會于心”,“情見乎詞”了。故而作家在這首詩的末尾處悲憤地喊出:“屈原《懷沙》子胥棄,魑魅叫嘯風(fēng)凄凄。《梁甫吟》,悲以凄,歧山竹實日稀少,鳳凰憔悴將安棲?”《明詩別裁集》在本詩后評道:“拉雜成文,極煩冤瞆亂之致,此《離騷》遺音也。”確是如此。
節(jié)選的這六句,我們不妨把它看成一首哲理詩,它寫出了人情變化的規(guī)律,往往因了“蔽之”、“淆之”而使人不“明”,于是就由愛而成恨,由重而變輕,由褒而轉(zhuǎn)貶。奸邪的“蔽”與“淆”,只要極微小就能奏效,“纖翳”可使秋月失明,“沙泥”能叫江水混濁。人情的翻覆與之同理,“旦暮”極言時差之短,“平地倏忽成山溪”,由平地到山溪,是從無到有,倏忽與旦暮相呼應(yīng),言時間短暫,變化快速。前四句為后兩句服務(wù),比擬貼切,形象生動,使人易知其理,易信其理,至今仍能給人以鑒戒。
上一篇:《桔頌·[先秦]屈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梅花落·[南朝]鮑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