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徐禎卿·送耿晦之守湖州》原文賞析
遠下吳江向霅川,高秋風物倍澄鮮。鵁鶄菰葉翠相亂,錦石游鱗清可憐。郵渚頻撾津吏鼓,漁歌唱近使君船。吳興峴山足勝事,漢水襄陽空昔賢。
這是一首送行詩,作者徐禎卿是明代的國子監博士(即封建王朝最高學府的教授),是當時的學術工作者和教學者。博士與行政官員沒有工作上的聯系,和地方官更是互不相干,因此,他和耿晦之完全是朋友關系。徐是正直清高之士,耿是能接近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疾苦的循吏,他們是道義之交。現在耿晦之要到湖州作太守,詩人徐禎卿當然要寫詩送他了。
這首詩和一般的送行詩不同,它沒有惜別的感情,沒有祝愿的語句,別有深意,別具風采。
“遠下吳江向霅川,高秋風物倍澄鮮。”寫耿晦之赴任。上句寫:在這秋高氣爽的時候,知交耿晦之受命出守湖州,他帶著王命,就要遠下吳江走向霅川去到任所了。湖州在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濱,“吳江”在江蘇省最南部西濱太湖,“霅川”在湖州境內。下吳江向霅川,是耿晦之到任的水行通道。“下”字寫船行順流而下,有自然輕快之感,“向”字寫行程走向,有目的性,因為這不是寫一般的行船而是寫赴任所。下句寫耿晦之赴任的旅途風光。我們知道:吳江太湖一帶,風景優美。在晴朗的秋天里,仰望則天高氣清,俯視則水清沙白,連空氣也顯得特別明凈。“高秋風物倍澄鮮”概括而又形象地寫出了面前的景物,這樣寫能襯托出耿晦之的高雅的情操,顯示出此人并非俗吏。
“鵁鶄菰葉翠相亂,錦石游鱗清可憐。”第二聯進一步具體地寫沿途景物。鵁鶄即池鷺,“菰”俗稱菱白。這一聯上句寫舟行所見的水上之景。江南水鄉,水生植物豐茂,水鳥也多,舟行中時見鵁鶄等水鳥在青青的菰葉之類的水生植物中嬉游,覓食,追逐,飛起。鳥羽色翠,菰葉等植物也色翠。“翠相亂”就寫出了它們的動態:鳥在嬉游,葉在搖曳。下句寫水中之景。由于秋水澄清,水流中各色卵石清晰可見,卵石斑駁的花紋燦爛如錦,水中的游魚歷歷可數。“清可憐”寫出了它們在粼粼的清波里是那樣空明,那樣自然,那樣可愛(這里可憐應解為可愛)。這一聯不僅寫了舟行所見的東西,而且描繪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自然生趣。詩人寫什么,不寫什么,這當中的選擇,大有深意,作者這樣寫就能襯托出耿晦之是一個高尚風雅的人。他出守湖州,并未感到自己作地方行政長官的顯赫,沒有傲視一切之態,也沒有因擔負重任而愁眉苦臉。這一聯的描寫襯托出他情趣上的熱愛自然,風度上的從容不迫。
“郵渚頻撾津吏鼓,漁歌唱近使君船”,第三聯寫耿赴任途中接觸的人。郵渚指水鄉傳遞文書的驛站;津吏指這種驛站的小官,古代有擊鼓開船的習慣。津吏擊鼓,一是通知人們官船出發,二是表示對長官的尊敬。這雖是慣例,也顯示出長官的尊嚴。這一聯的上句是寫耿晦之船行赴任接觸到的一般情況,下句寫水鄉的漁歌則含意很深。使君是太守的別稱。水鄉的漁人是很多的,他們一般都很活躍,很機靈。他們聽到津吏擊鼓,明明知道官船來了,卻仍然唱著歌劃著小船向官船邊駛去。可能他們早已聽到即將到來的州郡長官,是一個能夠接近人民與民同樂的好官。他們唱著歌劃船過去,有瞻仰的意味,也有歡迎的意味。“漁歌唱近使君船”的確是佳句,它表現出耿晦之這個新任太守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這里再一次說明了詩人寫什么,不寫什么,大有深意。這里的描寫,體現出作者的修養、情操,體現出作者對知交耿晦之的敬愛。
“吳興峴山足勝事,漢水襄陽空昔賢。”第四聯是對耿晦之出守湖州的評價與贊嘆。“吳興”就是湖州,(三國時為吳興郡治) “峴山”用西晉名臣羊祜事。(守襄陽十年,有政績,死后吏民為他建碑立廟于峴山)。上句以西晉名臣羊祜比耿晦之,意思是耿晦之作湖州太守,會和晉代羊祜鎮襄陽一樣,澤及生民,名留千古,足可稱為盛事。下句的意思是湖州得耿晦之為守,是現實當中的好事,而漢水之畔的襄陽,只不過空有昔日賢臣的遺跡罷了,這就是說,賢臣難得,千百年乃一遇之。
這首詩選材新穎,風格清朗,寫了知交耿晦之的雅量高致,表達了作者的高尚情操,用語輕靈而自然,值得學習之處甚多。“漁歌唱近使君船”是這首詩的佳句,值得玩味。
上一篇:古詩《王磐·過嵇侍中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屈大均·通州望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