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山雨》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何紹基
短笠團團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
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何紹基奉命赴貴州任鄉試主考官,此詩即寫山行遇雨所見奇特變幻之景色。
首聯兩句已是遇雨之后的情景。貴州乃是高原山區,道路崎嶇狹窄,路旁又多樹木,詩人高高騎在馬上,頭上的斗笠難免時時為樹枝羈絆; 再則時值盛夏,樹木正枝繁葉茂,雨后樹上積水甚多,輕輕碰著便又如下起一陣急雨,所以詩人不得不左閃右避。雖是乘馬代步,卻也忙得不亦樂乎。這令人忍俊不禁的情形,詩人偏饒有興趣地描將出來,可見心境頗佳。試想盛夏趕路,頭上烈日高懸,腳下暑氣如蒸,酷熱著實難當。忽然天降透雨,天氣一下子變得涼爽起來,雨后的空氣又格外的清新,詩人旅途中的疲憊困乏頓時消失,精神大振,怎不由衷發出 “初涼天氣野行宜”的贊嘆?
夏天陣雨之后,山溪中水氣騰涌而出,一陣陣冉冉緣山而上,輕飄漫蕩,變幻多姿; 升至高處,則凝為一片濃云,籠罩住峰峰嶺嶺,給人以恍若仙境般的感受。這是山間雨后特有的景象。而夏天的陣雨,也是時停時下,來得倏然,去得飄忽,殊難預料。頷聯兩句,一寫溪云,一寫山雨,均是在變化莫測的特點上著意。此聯下句明點題目,“人不知”三字,既表現出山雨之突然,補寫了上文,又為下文之“衣巾任沾濕” 張目。
山雨使人防不勝防,何況雨具僅一“短笠”,此物蔽日猶可,遮雨則難。衣巾沾濕自然勢所不免了。從首聯中 “短笠團團避樹枝” 一句,尚可見出詩人起先遇雨還小心翼翼之情態,而在頸聯中的“馬上衣巾任沾濕”一句,詩人則表達了因為不勝防范,索性不再理會的想法。這兩句把自己發展變化的心理過程表現得十分細膩生動,又頗有情節效果。衣巾沾濕之貌,不能說沒有幾分狼狽,但一個“任”字,卻也體現出詩人隨遇而安、泰然處之的曠達豪興來。以此心境視村邊瓜豆,雨后雖顯得紛亂橫陳,想亦當系不拘細節的粗豪風度吧?我視瓜豆,瓜豆視我,大可共發一笑也! 詩人把自己衣巾沾濕和瓜豆離披的狀貌對照寫來,涉筆成趣,充滿了童稚般率真的性情。
尾聯二句: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此時已是云開雨住,峰巒盡出。雨后的山色益發青翠,陽光益發艷麗; 更可觀的,是山間崖上似乎于突然間懸掛出無數道飛瀑,在陽光映照下,銀光閃閃,水聲喧喧,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景啊! 此聯中上句用 “盡放”一語,提示讀者聯想先前溪云彌漫的情形,下句用“萬瀑齊飛”一語,又使人有景象猛然間全部展現的感受。這就正如一位美麗絕倫的少女,一下子撩去面紗,呈現出她迷人的風采一般,不由得使人發出一聲驚嘆。
此詩是一首七律,但詩人打破了起承轉合的傳統章法,采用第一聯與第三聯寫人、第二聯與第四聯寫景交替照應的結構形式,在照應中情景互生,步步推向高潮,而在高潮上戛然收束全詩,留下余響不絕的無窮韻味。詩作筆法超曠,語言暢達,好象不加思索,只是任由興之所至,隨口吟成,實際其中卻有精心的構思和自然的意境。作者何紹基是清代下半葉宋詩運動早期的重要詩人,他論詩推重蘇(軾)、黃(庭堅),此詩即可看出蘇詩那種任情率真、清新豪健的風格特色的影響。
上一篇:張旭《山中留客》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鄭燮《嶧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