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新臺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春秋時期,衛(wèi)宣公替他的兒子伋娶齊女為妻,因聽說齊女長得很漂亮,便在黃河邊上筑了一座新臺,偷偷將齊女納為己有;老百姓都很厭惡衛(wèi)宣公這種亂倫的不道德行為,便作了這首民歌諷刺他。(據《毛詩序》)
作品以衛(wèi)宣公筑的“新臺”為題,假借齊女的口氣敘事。一、二兩章內容基本相同,都是說的齊女本來追求的是歡樂美好的婚姻,可是,那個象蝦蟆樣的老家伙卻一點也不漂亮。首章中的“泚”,顏色鮮艷貌,形容臺之新;次章中的“灑”,高峻貌,形容臺之高。“彌彌”與“浼浼”,都是寫黃河水勢的盛大。“籧篨”,即蝦蟆,也就是蟾蜍。“鮮”與“殄”,美好、漂亮;“不鮮”、“不殄”,就是不美好、不漂亮。如果說,一、二兩章重在寫齊女來到新臺時的直感,那么,第三章便轉入對齊女內在情感的刻劃,寫其內心的失望、煩惱和痛苦。“鴻”,一般指雁,也可以從廣義上理解為野鴨、野鵝等水上禽類。聞一多先生認為特指蝦蟆,可備一說。“離”,“罹”的通假字,受到羈絆的意思。“戚施”,與“籧篨”同義,也就是蝦蟆。這一章的大意是:設下魚網,本來是想捕魚的,誰知偏偏是野鵝兒落了網;嫁到衛(wèi)國,本來是想有一個稱心滿意的美丈夫,誰知得到的卻是一只蝦蟆似的老家伙。
根據以上理解,我們可以把這首詩翻譯如下:
新臺啊是那么鮮艷,
黃河之水啊是那么浩蕩。
我追求的本來是和樂的美少年,
可是這老蝦蟆卻一點也不漂亮。
新臺啊是那么高峻,
黃河之水啊是那么渺茫。
我追求的本來是和樂的美少年,
可是這老蝦蟆卻是這般鬼模樣。
張下魚網為的是捕魚,
誰知偏偏是野鵝兒落了網;
我追求的本來是和樂的美少年,
誰知卻是這個癩蝦蟆在身旁。
這首詩的喜劇諧趣,源于它毫不容情的尖銳諷刺。一、二兩章通過齊女的直感,首先從形貌上對衛(wèi)宣公進行挖苦和嘲諷。作品未從細部作描繪,僅以“籧篨”一個比喻,便無比生動形象地揭露了衛(wèi)宣公丑陋的形貌,使讀者從接受心理上立即產生一種無比厭惡和鄙視的情感。而衛(wèi)宣公丑陋的形貌,又與高峻鮮艷的新臺構成絕妙的諷刺。如此丑陋的癩蝦蟆似的老家伙,為了安置自己的新娘,竟筑起了如此漂亮的新臺,這便令人感到可鄙而又可笑。第三章則進一步通過齊女的懊惱和苦悶,諷刺和鞭撻了衛(wèi)宣公丑惡的靈魂。衛(wèi)宣公本來是為兒子向齊國求親的,齊女自然也就以為會嫁給一個美少年作妻子。可是,初衷與結果竟完全顛倒過來——老子娶了兒媳,少女嫁給了老頭。這種顛倒,一下子使貴族統(tǒng)治階級張掛的“父父子子”的遮羞布倒掛下來,露出了他們不知羞恥、亂倫無行的丑惡靈魂;讀者在駭然驚視之余,也就會發(fā)出鄙夷的聲聲恥笑。這就是由顛倒錯亂所引出的喜劇效果。
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無恥,是《詩經》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首《新臺》,便在喜笑怒罵中揭露了他們淫穢的一角,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統(tǒng)治階級的鄙視和輕蔑,體現(xiàn)了鮮明的人民性。這是它幾千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一篇:《揚州慢·姜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新嫁娘詞·王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