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下金雞山》宋山水詩鑒賞
文同
峽束幾重煙,山分數尺天。
巖猿與溪鳥,一似過飛仙。
這是一首紀游詩。金雞山在今四川雅安城東,作者僅用寥寥二十個字就描繪出了它的高峻奇險的景象。
唐人孟郊寫終南山的高峻時說:“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被人譽為“硬語盤空”的名句。特別是那個“塞”字,更是“硬”的出奇,對于展現終南山充天塞地的奇偉景象確實起了重要作用。李白用“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和“捫參歷井” 的夸張手法,描繪蜀道上山勢的高危。讀之亦令人驚心動魄。
這首詩的上二句也是寫山的高峻。不過,詩人既不象孟郊那樣苦思冥索,也不象李白那樣想落天外; 而是先從平視的角度 ,寫金雞山山高峽深、云霧繚繞的高峻景象,再從仰視的角度,寫金雞山的奇險。詩人不愧為北宋著名的繪畫大師,在表現宏闊的平視畫面時 ,讓重重的煙霧遮去大部分畫面,僅以較重的筆墨勾勒出峽谷兩岸對峙的幾點峰尖。有藏有露,有隱有顯。顯、露者,望之使人覺其高峻; 藏、隱者,思之更覺情味無窮。及至下到峽谷深處,舉首而望,又是一番奇險景象: “山分數尺天”! 這句中的 “分”字,下得極險: 人在谷底,仰首而望,兩邊懸崖壁立,直上青空,愈上愈合,以至兩峰之間僅僅“分開”數尺距離,足見其險了。此其一; 其二,人在谷底,舉首僅可望見“數尺” 天空,那么,壁立的山峰,刺破青天,伸入云中“分得”“數尺” 天空,也是情理中的事了。一個“分”字,身兼二職:既狀山之奇險,又寫山之高入云天,融視覺和幻覺為 一體。下 二句寫仰視所見。在如此高峻奇險的金雞山峽,時有巖猿攀越,溪鳥飛翔,恰似神仙一般。詩人把巖猿、溪鳥比作“飛仙”,不只反襯出金雞山的高峻奇險,而且給畫面增添了幾分動感,更顯出金雞山的神異之趣。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明顯特點是“束”、“分”兩個動詞的妙用。本是煙霧凝聚在峽谷之中,而詩人卻說“峽”束“煙”; 本是兩峰相距數尺,卻說“山分”數尺之天! 變賓為主,化動為靜,手法極為巧妙,卻又不露雕琢之跡。
上一篇:韓維《下橫嶺望寧極舍》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