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金陵》宋山水詩鑒賞
郭祥正
洗盡青春初變晴,曉光微散淡煙橫。
謝家池上無多景,只有黃鸝一兩聲。
在北宋詩人中,郭祥正雖非大家,卻很有才氣。他的小詩頗得王安石的賞識,絕句多用白描而時見巧思,這首《金陵》詩即可作為佐證。詩里以金陵半山為背景,寫它的蕭然冷落之態,著筆不多但卻妙趣橫生,收到了言簡意賅的藝術效果。“洗盡青春初變晴”,“洗盡”,指久雨。“青春”,指春色。“洗盡青春”,看來已是春末了,這是時間上的交代,為第三句的“無多景”埋了個伏筆。因為是春末,又是久雨后,一定是 一幅花落凋零的殘敗景色,所以才有“無多景”的感慨。首句雖未明寫雨后殘景,但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從字里行間領略到作者投來的這個消息。“初變晴”,在時間的交代上更是緊逼,不是完全晴朗了,也不是晴久了,而是剛剛轉晴,在周圍的空氣景物中仍保留著久雨后的跡象。這就為第二句“曉光微散淡煙橫”作了個很好的注腳。因為是久雨初晴,所以空氣中仍然彌漫著淡淡的水霧,使得早晨的陽光也顯得微弱了,朦朧了。前兩句是作者在視覺上的感受,雨后的金陵半山,給他的是一個慘淡的朦朧的印象。后兩句寫作者突然想起此地曾是東晉顯貴謝安的山莊故址,于是就產生了尋古覓勝的念頭,希望能看到另 一番異樣的景象。但失望得很,昔日繁華的謝家池已蕩然無存了,雜草叢生而沒有多少景致,間或只能聽見一兩聲黃鸝的啼叫,讓人愈加感到凄涼冷落。后兩句是作者在聽覺上的感受,用 “黃鸝一兩聲” 來襯托謝家池的 “無多景”,此時有聲勝無聲,收到的是“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謝家池究竟荒涼冷落到何等地步,“無多景”到何種程度,作者都沒有明寫,而用“黃鸝一兩聲”去讓讀者作想象。其實作者已將謝家池的荒涼景色形象地點化出來了,那只有鳥聲而沒有人跡的幽冷的環境,不正是謝家池的現狀嗎? 后兩句在詞意上化用唐代劉禹錫《烏衣巷》中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都在感慨時過境遷、富貴榮華的短暫和滄桑變化的事實,自然成為對豪門大族的辛辣的諷刺。
這首詩主旨在寫謝家池的今昔變化,“曉光”、“淡煙”、“黃鸝”,都是借以來襯托的具體形象。同樣的景物,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抒發的感情有異,也就會產生不同的作用。我們讀蘇舜欽的《夏意》: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 一聲。”末句寫出了環境的清幽,轉又點示出詩人的恬然情致。而郭祥正此詩雖然也運用了以動寫靜的筆法,產生了 “鳥鳴山更幽” 的藝術效果,但由于抒發的是另一種感情,因而,他筆下的 “黃鸝 一兩聲”,就不同于蘇舜欽詩里的“流鶯時一聲”了。環境不是清幽,而是冷幽了;感情不是恬然,而是黯然了,帶上了感傷的情調和諷刺的意味。
上一篇:范仲淹《野色》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杜甫《鐵堂峽》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