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元·感懷雜詩(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
劉勰著《雕龍》, 懷之謁休文。
磬折車輻下, 有才懼無聞。
又聞鮑明遠(yuǎn), 奏詩義慶門。
韜知恐沉沒, 上書以求伸。
無稱雖可疾, 榮名胡因人?
榮名雖可寶, 此身亦宜珍。
眩玉賢者羞, 自媒貞女嗔。
崇實(shí)賓自至, 奚為喪我真?
此詩講為人自重之理。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人,著《文心雕龍》一書。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理論體系完整的文學(xué)理論著作;但是,當(dāng)時文壇并不知道它的價值,于是,劉勰決定去拜見當(dāng)時文壇泰斗沈約。沈約,字休文,歷仕宋、齊、梁三朝。他背著書箱,扮作書販,等候沈約的車子經(jīng)過,才和沈約相見。沈約讀了此書,大為器重,稱它“深得文理”(《南史·劉勰傳》)。自此,劉勰名聲大振。“劉勰著《雕龍》,懷之謁休文。磬折車幅下,有才懼無聞。”此四句即言劉勰成名之事。“磬折”,言身體彎曲如磐之背,以示恭敬。
“又聞鮑明遠(yuǎn),奏詩義慶門。”此言鮑照事。鮑照,字明遠(yuǎn)。據(jù)《南史·鮑照傳》載:“(鮑)照始嘗謁(臨川王)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wù)撸部蓴?shù)哉!大丈夫豈可遂蘊(yùn)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義慶奇之,賜帛二十匹,尋擢為國侍郎,甚見知賞。”劉義慶是劉宋王朝的宗室,襲封臨川王,又喜愛文學(xué),故此才有鮑照奏詩一事。
“韜知恐沉沒,上書以求伸。”“韜”,藏也。“知”,智也。“韜知”,即隱藏才華。“書”,既指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指鮑照的詩。二句實(shí)言劉、鮑二人獻(xiàn)書投詩,怕的是沒沒無聞,求的是肯定自己的才華。
但是,作者對二人所為,大不以為然。“無稱雖可疾,榮名胡因人?榮名雖可寶,此身亦宜珍。眩玉賢者羞,自媒貞女嗔。”無人稱贊雖然令人煩惱,但是,名聲怎么可以憑借他人去獲得呢?名聲固然寶貴,而人的身軀、人格也應(yīng)當(dāng)珍視。賢者羞于自我炫耀,貞女恥于自我作媒。“眩玉”, 自我炫耀。 “眩”,通“炫”。 “玉”,指良好的才質(zhì)。 “貞女”,注重貞操的女子。“嗔”,怒,恥。
詩人既不屑于因人成名,因此他主張?jiān)趯?shí)與名之間,應(yīng)緊緊抓住實(shí)。如果實(shí)提高了,那么名也就自然而然地到來了。這里的“實(shí)”指個人的才干,既然“實(shí)”為主, “名”自然就是“賓”了。 “崇實(shí)”, “賓”也就“自至”了。何必因?yàn)椤百e”(即名)而失去了自我呢?
劉勰、鮑照俱為一代英才,由于出身寒素,不能見重于世,托之他人成名,但他們畢竟為中國文學(xu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cái)產(chǎn);因此,對他們似應(yīng)取寬容之態(tài)。同時,二人干謁權(quán)門,亦含謀取現(xiàn)實(shí)利益之想。鄭世元此詩,看重人格自尊,強(qiáng)調(diào)充實(shí)自身,體現(xiàn)了一種錚錚傲骨,其為人處世之道,令人深思。
上一篇:《曾卓·懸崖邊的樹》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丁尼生·我不妒忌籠中出生的小鳥》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