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秋云嶺》唐山水詩鑒賞
劉長卿
山色無定姿,如煙復如黛。
孤峰夕陽后,翠嶺秋天外。
云起遙蔽虧,江回頻向背。
不知今遠近,到處猶相對。
大歷四年(769),劉長卿扁舟南下,漂泊湖湘間,詩人著意于山水詩的創作,寫下了著名的《湘中紀行十首》,這首詩是其中的第六首。
詩人乘舟水上,遙望傍水的秋云嶺,嵐光山色,是如此的變幻不定: 時而山氣蒸騰,煙霧繚繞,山勢只能隱約顯現; 時而又郁郁蒼蒼,色彩如青如黛。開頭兩句,詩人把他數日觀覽的秋云嶺山色概括地寫出來,總攝全篇。開門見山,引人入勝。
中間四句是具體描寫,一句一景,每一句都是“山色無定姿”的一種具體形態,都是由 “山色無定姿”生發出來的。“孤峰夕陽后”,夕陽西下,秋云嶺失去了白天的婀娜多姿,暮色之中,眾峰似乎變成一峰,挺拔獨秀,巍然屹立。“翠嶺秋天外”,秋晴之日,天高氣爽,云輕日朗,秋云嶺嬌柔嫵媚,青翠欲滴,高聳的山峰直插天際,仿佛矗立于云天之外。不同的時間,秋云嶺就有不同的面貌。
第五句描寫云起后的秋云嶺。濃云浮涌,籠罩了秋云嶺,遠遠地望去,秋云嶺隨著云團的涌動而“山色無定姿”: 一會兒,山嶺全被濃云遮住; 一會兒,山嶺半隱半顯。秋云嶺的姿色如同涌云一般飄渺不定。第六句 “江回頻向背”。江依山流,千回百曲,行船望山,似覺舟行山移,忽而與之相向,忽而又與之相背,詩人總也不能窺見秋云嶺的全貌。這一句從江回山轉的角度寫秋云嶺的“無定姿”。
最后兩句緊承第六句寫詩人對秋云嶺的迷茫之感。“今”字,說明詩人江行時間之長。行舟數日,至今面前相對的仍然是秋云嶺,詩人不知道這幾天究竟走了多遠,究竟距秋云嶺是近了還是遠了,只覺得不論走到哪里,秋云嶺都遙遙相對。秋云嶺好象一個活潑調皮的頑童,時而帶上面具,時而換上新衣,和水上行人玩著捉迷藏的游戲,引逗得行人又愛又嗔又奇。宋代山水畫家郭熙說: “山得水而活。”此詩在前面已從不同側面描寫了秋云嶺的“無定姿”,但沒有活潑調皮之致,水景的出現,山色頓有活氣,水依山,山傍水,山靜水流,剛柔相濟。秋云嶺的“無定姿” 因水而有了情趣,有了生意,而詩人也把這種變化莫測的情趣、生意寫得活潑、迷人。
蘇軾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題西林壁》)的名句,描繪廬山美景的變化多端,寓理于景。此詩描寫秋云嶺“一色一造化,千形千位置”,模景繪狀,興味無窮,顯示了唐人宋人在山水詩上的差異。
上一篇:葉紹翁《煙村》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武衍《秋夕清泛》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