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衍《秋夕清泛》宋山水詩鑒賞
武衍
弄月吹簫過石湖,冷香搖蕩碧芙蕖。
貪尋舊日鷗邊宿①,露濕船頭數軸書。
本篇為詩人秋夜泛舟過石湖,尋覓前賢卜居舊跡即興之作。石湖是太湖一派,在今蘇州西南近郊,穿行春橋、接橫塘通京杭大運河。宋代大詩人范成大晚年棄相卜居于此,自稱石湖居士。本來有“山水之勝,東南絕境” (宋楊萬里語)之稱的石湖,自從范氏歸隱之后名聲為之大振,后人相繼造訪。晚輩武衍,家住中州汴梁,南下泛舟石湖,首先想到的是這位石湖居士,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從字面看,詩作前二句描繪的是湖光塔影,山色圓月,荷花冷香,實際上是“貪尋舊日”范氏舊蹤,是一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弄月吹簫過石湖,冷香搖蕩碧芙蕖。” 詩人吹簫賞月聞著荷香,似乎是優哉游哉,但是一個“過”字點出,詩人并非專門游湖而來,而是“過” 一下罷了。既然是“過”,那么去向何方呢? 答曰: “貪尋舊日鷗邊宿”。噢,原來泛舟石湖,是為了尋覓舊日隱居于此的蹤跡。從字面上簡單理解,似乎是舊地重游,其實不然。范公在當時,無論在政界還是文壇,都是為人所敬慕和熟知的。詩人點出石湖,又點出“舊日鷗邊宿”,就無需再真寫隱居的范成大了,月高夜深,舊跡難“尋”,結果是 “露濕船頭數軸書”,詩人不無感慨。
本篇藝術特色鮮明。正如清人方蕙巖所評:“摹寫景物,吟詠性情,多有可筆于丹青者。” (《適安藏拙稿·跋》)這并不算是溢美之詞。句句入畫,字字傳情似不敢說,但全詩是一幅風景畫卻是事實。畫面突出了明月、荷塘、冷香之清幽恬靜,時隱時現于萬頃碧荷間的一葉扁舟,傳出悠揚的簫聲,表現了有聲有色、靜中有動、動中顯靜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小詩前呼后應,選詞精當,緊扣石湖夜色的特點。以“弄月” 入眼,說明詩人熟知當地風情習俗。姑蘇自古有八月十八日去石湖觀串月之盛舉,經久不衰,至今熱鬧非凡。前人記載: “‘常是攜兒看串月,行春橋畔聽吹簫’。蓋是時游客皆泛舟石湖也。” (《清嘉錄》第134頁) “冷”字已帶出秋意,暗點詩題“秋夕”。用 “冷香”去“搖蕩”芙蕖,更是造語獨特,照理該是芙蕖隨風搖動,發出陣陣冷香; 詩人倒過來寫,突出了“冷香”,另有一番情趣。一個“貪”字,表現了尋覓舊蹤急切的心情,又與“過”字緊緊相扣。“露濕” 二字,點出了夜深和尋覓時間之長,它不僅僅表現詩人迷戀景致流連忘返之意。湖光山色,朦朧月影確有動人處,而“貪尋舊日”之所在,怕是更為心切。這“露濕”又與“貪尋”相呼應,可謂照顧周全了。
四行小詩,描景繪色,抒情詠性不落凡俗,實在難得。
上一篇:劉長卿《秋云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嚴遂成《秋夜投止山家》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