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翁《煙村》宋山水詩鑒賞
葉紹翁
隱隱煙村聞犬吠,欲尋尋不見人家。
只于橋斷溪回處,流出碧桃兩三花。
葉紹翁生活在南宋末年,他的集子收入《江湖小集》,也算是江湖派詩人,但其詩不流于江湖詩歌的粗疏叫囂。善為七絕,寫景抒情,多精妙之作。只是格局太小,仿佛盆栽小景,只宜于賞玩,很難強烈震撼人們的心弦。這首詩就是從大自然中偶然裁取的一幅小景。詩人用清麗的筆墨把它描繪出來,好象是一幀水墨畫。
這是一幅江南水鄉春天的畫圖,它煙霧迷濛、水墨淋漓。因為聽到 “犬吠”才感到云煙霧靄之中當有一座村落。因此“隱隱”一句的語序和感覺是顛倒的。詩人感到一片水氣之中有座村落,自然就產生了尋找人家的想法。為什么呢?詩人沒有說,但從詩中表現出的悠悠然、從容不迫的態度來看,這種尋求并沒有十分的必要性。也許只是詩人聽到“犬吠”時的一種無意識的反映,因為雞鳴犬吠是有“人家”的標志。沒有找到人家,又無尋找的必要,寫到此,意思似乎已經完了。
“只于橋斷溪回處,流出碧桃兩三花”。詩人筆鋒一轉,妙出新境,但與上二句卻有承接關系。正因為橋斷溪隔,人難以接近“隱隱”的煙村, 怎么能尋到人家呢? 這時, 忽見小溪曲折回環之處, 兩三片碧桃花流漾而出。這一筆, 不僅點染了江南春光的秀麗, 而且用陶潛(桃花源記》的典故暗示 “隱隱”煙村仿佛人間仙境。陶潛在《桃花源記》中寫道: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個寄托著陶潛美好理想樂土的重要標志就是桃花。唐代詩人王維寫《桃源行》,把桃源深處渲染為仙境: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倍~紹翁只寫他看到溪流中的兩三片碧桃,那定是從煙村流出,就此止筆,給讀者留下一片懸想: 煙村會不會就是人間樂土——桃花源呢? 此詩的妙處在于沒有點破。唐劉長卿《尋張逸人山居》: “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此詩顯然為葉氏所祖。但劉詩的毛病在于說得太死,把逸人山居與桃源等同起來,讀后缺少余味。清代康熙皇帝把劉詩書賜給鐵面御史傅作楫時,把“桃源定在深處”改作“桃源意在深處”,也沒有克服掉劉詩的缺點。葉氏卻把詩意表現得十分蘊藉。
這首小詩色彩運用也較成功。全詩的基本色調是灰濛濛混沌一片,略嫌昏暗。但最后用“兩三”片粉紅色碧桃加以點染,雖然用色不多,但和底色產生鮮明對比,使得這幅小景十分生動、悅目。
上一篇:宋之問《靈隱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劉長卿《秋云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