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曾《桐江》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王又曾
樹色澆篷翠,嵐光瞥眼經。
來探群壑秀,一上合江亭。
細雨烏犍立,江沙白鳥停。
隱君如可訪,佳句乞吾靈。
此詩記桐江(今浙江桐廬縣北)所見。清幽秀逸,如人畫中。
首聯寫船行桐江中,船帆被岸樹染得翠碧,輕舟如馳,天光云影一晃而過。開篇就從色彩入手,用綠色造成一種生機感。生機感中既含自然的生命活力,又有詩人內心生活的雅情逸興。寫樹色映帆,用一“澆”字,動感極強,有自上至下的縱向的灌淋之勢; 藉此虛寫出樹生峰巒而峰巒夾江的環境。“瞥眼經”則與 “澆篷翠”相反,寫舟行似飛的橫向的動勢。動勢中又蓄藏了明山秀水未能細細品鑒便一閃而過的憾情或不足味之感。
正是由于這種不足味之感,頷聯寫行舟在桐江與天目溪交匯處的合江亭附近停下來,詩人離舟登岸來探看秀峰幽壑的奇姿妙境了。詩人是首次來合江亭,亭在桐君山上,立亭中可以飽覽山色。千奇百怪,繽紛萬象,盡在目前,他看到很多。但善于“削膚廓”“汰塵腐” (阮沅評王又曾語)的詩人只采取了兩個十分靜觀的鏡頭放入頸聯: 農人的烏牛站在毛毛細雨之中,安閑的白鳥踩著岸灘的白沙。一黑一白。這里的 “靜觀”,并非純然靜境。如果改寫為“細雨白石立,江沙孤舟?!?(崖石雨中屹立,潮落小舟擱灘)才是純然靜境,因其中崖石、小舟是靜物; 而這里選擇的烏犍白鳥不是靜物,停站在那里不可能象泥塑那樣給人以冷然靜處的感覺,它們仍然顯現著生命的氣息,所以靜中含動; 只是相對前面飛快之舟、山云流宕、尋亭觀景一系列動感較強的畫面,透出了恬靜、悠適與安閑的意蘊。這意蘊是一個中介,已透出田園與山水、牧者與釣徒的情味,于是尾聯中訪隱者、探幽趣的情思鋪開了: 隱者如可訪見并與之為伍的話,那么精美的詩句只要依助靈感就可吟成了。很顯然,細雨白鳥的悠閑境界已喚起了詩人歸隱山林、過吟風弄月生活的幽思與企想,但只是審美化的觸景而生的情感性內容,而并非出于理性的決定。所以它只透出個苗頭,閃爍、不穩定,作者表達時也帶有吞吞吐吐的口氣。這首先集中反映在一個“如” 字上?!叭纭本褪窃囅?、假定,帶有或然性在里面。其次表現在“隱君”上。隱君指不受官銜披裘垂釣的嚴子陵,但作者并沒有直接說到嚴子陵。只是由于地理環境的聯帶關系(桐君山不遠處有個嚴子陵釣臺),才使讀者意識到“隱君”即嚴子陵的。作者隱逸情思與“歷史喻象” (嚴子陵形象)之間保持了若即若離的關系。
全詩由動之靜,由曠趨幽,由山光樹色的“大”的自然境界到幽閑適意的“小”的心理境界,由欣賞山水的審美情思過渡到作為歷史積淀內容的隱逸情趣,正如畢沅所評: “能融會變化”也。
上一篇:權德輿《棲霞寺云居室》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錢載《梅心驛南山行》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