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雱·倦尋芳慢》王 雱
王 雱
中呂宮
露晞向晚①,簾幕風輕,小院閑晝。翠逕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倚危墻,登高榭,海棠經雨胭脂透。算韶華,又因循過了②,清明時候。倦游燕、風光滿目,好景良辰,誰共攜手。恨被榆錢③,買斷兩眉長斗。憶高陽④,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舊。這情懷,對東風、盡成消瘦。
桃花雙禽圖 【清】顏岳 南京博物院藏
注釋 ①晞(xī):干。②因循:猶言“隨便”“輕易”。③榆錢:榆樹果實,形似錢幣,色白成串,俗呼榆錢。④高陽:《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門上謁……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 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高陽,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指代好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
鑒賞 這首詞的主題是詠春愁。作者通過描繪春天將盡之時的種種景物,來表達對韶華逝去的惋惜之情,以及他因美景不常、好友難聚而引發的惆悵。
詞的上闋著重寫景,開篇三句描繪了主人公所在地點的整體氣氛和景致。時間是將近黃昏,一場小雨剛剛過去,水露已漸漸揮發干凈,晚風輕輕吹過簾幕,庭院中顯得幽靜而安閑。這三句詞簡潔又輕快地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庭院春深圖。作者站在靜靜的庭院中,細細觀察著周圍的景色。他看到幽深翠綠的小徑上,飛來一只黃鶯,輕捷地停在路邊盛開的花枝上,花枝隨之顫動,落下紛紛揚揚的花瓣,如錦繡一般地鋪滿了小徑。這兩句中,一個“驚”字用得非常成功,它既寫出了黃鶯飛翔、停落的輕巧迅捷,又把花枝因為受壓力而忽然顫動的情狀,寫得形象逼真;而更妙的是,在最先那一片幽靜安閑的氣氛中,這忽然的動作,正是在作者心中產生了“驚”一般的感受,顯得惟妙惟肖。
“倚危墻”三句寫作者登上高樓時的所見,此時視角從開始的平視、仰視,變成了俯視。對雨后海棠的描繪,前人有許多名句,比如唐鄭谷《海棠》詩有“秾麗最宜新著雨,妖饒全在欲開時”等。本詞的作者同樣寫海棠經雨,卻以“胭脂”作比,更加一個“透”字,把海棠花雨后鮮艷濃密的色彩寫得淋漓盡致。此時的海棠花正是最妍麗、最繁盛的時候,但同時也暗示著它們即將盛極而衰,轉為凋零。接著作者便自然地開始抒發對韶華逝去的感慨。作者感嘆道:在渾渾噩噩的生活中,時間已飛一般地流逝,居然已經過了清明。這里一個“算”字和一個“又”字,顯得急促而突然,寫出了詞人在覺察到季節變換時,內心的驚訝與惶恐。
下闋緊承上闋的春意闌珊,進入了對春愁的抒寫。換頭三句,以“倦”字起,表現了作者慵倦而愁悶的情緒。愁悶的源頭,是“好景良辰,誰共攜手”二句,也就是孤獨。在這樣美麗的季節里,在這春天最后的輝煌之中,詞人只能孤獨地欣賞它們,這自然會引發無邊的愁緒。作者這里用“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斗”二句寫愁緒,受到許多人的激賞。榆樹早春之時先未生葉,即已開花,不久果實成熟,其形狀若錢幣,色白成串,故俗稱之“榆錢”。榆錢與春光同盡,故有“三月榆莢落”的俗語。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榆樹的果實已長成并開始落下,正說明春色已暮。接著作者又因“錢”這一稱呼,而引發了“買”的想象,而買的對象卻是“兩眉長斗”,也就是春愁。作者居然想用榆錢來買斷春愁,這是多么奇特的比喻! 這“買斷”一語正是把榆錢與春光一同斷絕的事實極其巧妙而形象地寫了出來。
“憶高陽”三句仍然是懷舊,作者想起昔日與好友的宴游,對比眼前自己的孤獨,雖然“落花流水仍依舊”,然已物是人非。這種悲傷情懷伴隨著春愁,不停折磨著詞人的內心,也讓他越來越顯得消瘦。作者不說自己變得消瘦,而說“這情懷……盡成消瘦”,語意新穎奇警。
整首詞上闋主要寫景,下闋著重寫情,但上闋之景已暗含春愁,下闋之情又處處帶景,情景完美交融。作者更以細膩之筆鋒,委婉之語調,為讀者細細道來,有如泣如訴之感,無怪前人要俱“服其工”了。(姚蘇杰)
集評 明·沈際飛:“遣句艷巧。‘榆錢’二句,可謂費力。史邦卿‘做冷欺花,將煙困柳’,殆尤甚焉。然俱險麗出俗。或議元澤不能作小詞,援筆為之,居然名流。后絕不作。”(《草堂詩馀四集·正集》卷三)
上一篇:《兩宋詞·潘汾·倦尋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邦彥·蘭陵王》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