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業(yè)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唐山水詩鑒賞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烏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這首詩寫在山居等候友人共宿的情景。“業(yè)師”,業(yè)禪師。“山房”,山寺中的客舍。“丁大”,名鳳,是詩人的同鄉(xiāng)友人。詩中先后描繪夕陽落山,眾壑昏暗,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烏棲定等生動的意象,一層層地渲染環(huán)境氣氛。從夕陽落山到松際月出,再到煙烏棲定,隨著景物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zhuǎn)換,環(huán)境越來越清幽。這種寫法,巧妙自然,而有引人入勝之妙。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喜歡表現(xiàn)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流動變化。讀他的詩常常感到好象在觀看鏡頭不斷轉(zhuǎn)換的電影。而王維是一位畫家,他在寫詩時經(jīng)常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畫家的藝術(shù)眼光觀察自然,所以經(jīng)常是捕捉住多種自然景物在一瞬間的動態(tài),予以有機和諧的組合,展現(xiàn)出同時并存于一個空間中的景物形象。讀他的詩,我們往往覺得是在欣賞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兩位山水田園詩的大師,在表現(xiàn)自然美的藝術(shù)方法上,是有明顯差異的。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確地體現(xiàn)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態(tài)特征,而且滲透著詩人欲與知音共此良宵的盼望之情。特別是“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松月而覺夜涼、聽風泉而感山幽,十個字,表現(xiàn)了詩人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把對于景物細致、微妙、豐富的感受都傳達出來了,用筆極精練,很有韻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觸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 “之子期宿來”,然后在第八句再點出一個“候”字。“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增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也暗示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無意地反襯作者的孤獨。因為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群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活畫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見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正抱著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這一筆非常精彩。清代詩評家王夫之在《古詩評選》卷五中,評南朝齊代詩人謝朓的“天際識歸舟,云間辨江樹”二句詩說: “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從此寫景,乃為活景。”這一評語,用來評孟浩然的 “孤琴候蘿徑”,不也同樣合適嗎?
上一篇:梁啟超《太平洋遇雨》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紳《宿揚州》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