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家玉
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將壯志竟蹉跎?
丈夫不作尋常死,縱死常山舌不磨。
張家玉,東莞人,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崇禎十六年中進士,為庶吉士。清軍南下,他先后在贛、粵等地舉兵抵抗。南明永歷元年即清順治四年,滿清貴族向廣西推進,朱由榔臨時國都桂林告急。張家玉在東莞(今廣東省寶安縣)起兵,與陳子壯部相互配合,猛烈攻戰,牽制清軍西進,并收復粵東博羅城等地,聲勢浩大,震動全國。六月,率兵進取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中伏兵敗績。在包圍圈中,他率部頑抗,拒不投降,最后沉江自殺。他寫的詩豪邁沉雄,慷慨悲壯,顯示崇高的民族氣概。
此詩寫于起兵抗清的初期,屢戰不利,跟戰友陳子壯等倡和之作,抒發精忠報國的情懷。
首句,“落落南冠且笑歌”,由于滿清貴族已進至南海之濱,抗清斗爭形勢十分嚴峻,所以詩人用假設語氣瞻念前景,說今日起兵,如果將來失敗成為清軍俘虜的話,我一定毫不介意,會落落大方地邊談笑邊唱歌,從容鎮靜,瀟逸灑脫。剛剛舉兵即作此不祥語,讀者難以接受,作者卻故意為之,這是有藝術辯證法在的,它正表明這批愛國志士,受命于危難之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偉大的胸懷。“南冠”即“被虜的囚徒”,用《左傳》典故。第二句,“肯將壯志竟蹉跎”,即使在敵人的牢獄中,豈能將雄心壯志消磨掉?這是戰友間的激勵之詞,因為一般人坐牢不久,會禁受不了折磨,放棄自己的信念,詩人卻認為,囚禁身體,但囚禁不住思想,我們在牢中也會為實現愛國壯志而奮斗不止。第三句,“丈夫不作尋常死”,詩人認為有抱負、有才干的人,活著就是為了抗爭,他們珍惜生命,即便去死也會死得轟轟烈烈,像暴風雨一樣打擊敵人,像雷一樣發出震天動地的聲音,像太陽一樣讓戰友感到溫暖。詩人與陳子壯等共勉,只要有一口氣就一定戰斗到底;若是為國捐軀,當挺身而出,毫不遲疑,做一個比泰山還重的血性漢子。末句,“縱死常山舌不磨”,鼓勵戰友:我們即使真的為祖國獻身,一定要像唐代民族英雄顏杲卿那樣,堅毅壯烈,光照環宇。這里用《歸唐書》典故,十分熨貼。安祿山造反時,顏杲卿為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太守,他應顏正卿之約,聯合起兵襲擊叛軍后路,并設計逮殺幾名叛將,以功升衛尉兼御史中丞。未久,安祿山派史思明急攻常山,城破被俘,被押至安祿山處,他昂首挺胸,大罵叛賊。安惱羞成怒,命部屬將他的舌頭鉤斷。他仍然不屈,用口血噴向敵人,終被支解,壯烈殉國。顏杲卿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為千秋楷模。詩人表示今日抗清,大家應以他為典式,跟敵人戰斗到底,至死方休,表現出耿耿丹心,錚錚鐵骨。詩人將生和死對立統一起來,死只是肉體的消亡,卻并非精神的結束;即使生命結束,也應讓思想信念大放光芒。顏杲卿雖然死了,他卻永遠活在人民的心間。可以想見,詩人此言在那風雨如磐、祖國危難、抗清艱險歲月中,對無數仁人志士將會產生多大的激勵作用。
這首詩通過對顏杲卿的追念與贊嘆,表達自己抗清斗爭的堅定信念,鼓勵戰友具備寧死不屈的崇高品節和堅強意志。它的哲理性主要表現在愛國志士應當是思想先行者。常人會因被囚而痛苦失望,志士卻無愧祖國而笑談歌唱;常人在獄中豪情壯志會消磨殆盡,志士則戰斗不已;常人會老死戶牖之下,志士則死得讓敵人膽顫心驚;常人面對死亡會色如槁灰,志士則視死如歸,而且像顏杲卿一樣,舌戰兇頑,血噴逆賊。因此這是一首氣吞山河,蘊含哲理,光耀日月的佳作。
上一篇:《續姚梁公座右銘(節選)·[唐]貫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致酒行·[唐]李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