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業長白山謠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楊廣在位期間,國內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他對外不斷發動戰爭,對內橫征暴斂,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在這樣的情勢下,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公元611年,王薄率領農民在長白山區首先舉起造反的旗幟,揭開了隋末農民革命戰爭的序幕。
這首民歌歌頌起義軍軍容雄壯、威武和整齊。他們活躍在長白山區,戰斗得十分勇猛,十分靈活。當聽到隋王朝的反動軍隊撲來時,他們就奮不顧身地沖殺前去。史書上說他們: “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動。”表明他們決不替反動統治階級的掠奪戰爭賣命。這種大無畏的氣概,在這首民歌中得到了形象的寫照。
這首歌謠以通俗的語言,高昂的格調,熱烈的感情,鋪敘的手法,頗為成功地塑造了我國古代革命農民的英雄群相。它氣勢雄渾、豪放,形式質樸、生動。遣詞造句,也準確、精煉。特別是所用的動詞,大都寫得有聲有色。如“侵”字,表現出起義軍高昂的士氣天矯天際;“耀”字,襯托出起義軍光輝的業績昭同日月。一個“蕩”字,更生動有力地描繪出起義軍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真實地描寫了起義軍的一個生活側面。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更喊出了起義軍寧死不屈的心聲。它既揭露了遼東戰爭的不得人心和非正義性質,又反映出遼東戰爭傷亡慘重,戰士生還無望,人民被逼得非造反不可了。
還應指出:王薄領導的起義軍敢于自稱為“知世郎”,正是針對封建統治者宣揚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類愚民論的英勇挑戰。
民歌的審美價值,往往在于它樸素地宣講真理;而這首民歌就在極樸素的形式中,宣講了起義農民的英雄本色。
上一篇:長相思|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飲酒|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