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高棅·嶠嶼春潮》原文賞析
瀛洲見海色,潮來如風雨。初日照寒濤,春聲在孤嶼。飛帆落鏡中,望入桃花去。
這首詩是作者在海島觀潮之作。“嶠”指尖峭的高山,“嶼”指海中山島。“嶠嶼” 在詩中指海邊的一個孤島。潮漲之時,“海上濤頭一線來,須臾指顧雪成堆” (蘇軾),是十分壯觀的。全詩六句分三層寫來。
“瀛洲見海色,潮來如風雨。” 《史記·秦始皇本紀》: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詩中以 “瀛洲”代稱海島,便寫出了詩人觀潮時飄飄欲仙的感受。“海色” 指大海的景觀,此處特指春潮。潮水到來時,是浪頭連成一線,一浪緊追一浪而來,而聲勢雷動。本來沒有風雨,看上去、聽起來,都使人疑心風雨大作。特別是浪頭打在山崖上,轟響如雷,而飛沫滿空,尤似風雨。
“初日照寒濤,春聲在孤嶼。”這是詩中駢偶的佳句。潮水朝起夕消,故稱“潮汐”。“初日”二字正見春潮方興未艾,煞是好看。而初臨海上的旭日,光線不強烈,由于海霧蒸騰,還有幾分慘淡的感覺。潮水的濤頭本來就是雪白如群鷺齊飛、萬馬奔騰,在淡薄日光照射下,更顯得耀眼的白。白色通感于寒冷。“初日照寒濤”之妙,在于它不僅寫出了潮的壯觀,還寫出了景象產生降溫的錯覺。但觀潮者并不因寒冷之感而覺得身在嚴冬,海上雪浪翻卷、如冰山崩融,簡直就是在宣布著春天的消息。那風雷動的聲音,不正像是驚蟄的春雨? “春聲在孤嶼”,妙在一個“在”字,本來春天的來臨,消息遍地都是,這個“在”字卻把它限于一個“孤嶼”,這就寫出了詩人率先占春的強烈的主觀感覺。從另一角度說,這潮水造成的“春聲”,不正是鐘于此島么?一“在”字又并非無理。
“飛帆落鏡中,望入桃花去。”結尾突然出現了小舟飛駛海面的奇景,那可能是詩人所見,也可能就是詩人乘舟離島歸陸。那船兒必然是順著潮水方向而行,故有如“飛”的感覺。別看濤頭這樣大,但因為它的運動很有規律、秩序,舟馳海上仍有平穩的感覺,故“飛帆落鏡中”是從體驗生出的詩句。末句不徑言歸陸,卻由桃花著想,寫作“望入桃花去”,這分明又有一重暗喻,即詩人覺得那小舟載著人,將駛到一個桃源仙境。這就與篇首“瀛洲”映帶,令人神往。
全詩僅六句,前后二聯散行,中二句對仗。其體制較絕句為有余,比律詩則不足。詩人既不減之為絕句,亦不增之作律詩,是因為這樣寫恰到好處。唐人祖詠應試賦《望終南余雪》,按規矩至少應寫八句,但他只寫四句,言“意盡而止”,其詩竟成名作,歷代傳為佳話。詩到好處,一句增減不得,古人往往如此。
上一篇:古詩《楊基·岳陽樓》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戴表元·己卯歲初葺剡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