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
位于秦嶺東南余脈,湖北省中部。
荊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8℃。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宜人。全市總面積4412平方公里,人口105萬,其中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26萬,主要有漢、蒙、回、藏、苗等民族。
荊門自然風光優美。北部層巒疊嶂,峰奇谷幽;中部崗嶺起伏,河港交錯;南部沃野舒展,稻香魚肥。荊門,是一座有3000余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荊門城東有荊門山,西有虎牙山。“峰巒對峙,上開下合,厥狀如門”,荊門由此而得名。夏、商時期,荊門屬荊州地域。周成王封其弟季載在此立權國。秦屬南郡。東晉設長林縣于此。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785年)置荊門縣。荊門名從此始。宋、元、明、清時期都有建制。1949年后,荊門縣屬荊州地區管轄。1979年保留荊門縣,設荊門市,仍屬荊州地區管轄。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將荊門縣并入荊門市,升為省轄市。荊門交通便利,焦柳、荊沙兩條鐵路貫穿東西南北;“二○七”國道和漢宜公路相互交匯,四面伸展;漢江、長湖、漳河三大水系,行舟楫之便,得灌溉之利;保存完好的空運機場,也可用于開發。
地下礦藏豐富。基本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工業體系。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建材、食品是荊門工業的支柱。荊門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水源豐富,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業的發展,是全國的商品糧基地之一。
市區南部的楚漢墓群,堪稱“楚文化地下寶庫”。1986年出土的“包山大冢”,是湖北第三大古墓葬。戰國時著名的“四君”之一的春申君之墓也在荊門。城區有建于隋代的東山寶塔,有建于清代的龍泉書院和“三臺八景”,還有依山傍水的蒙、龍、順、惠四大名泉以及陸夫子祠、白云樓、文峰塔。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聚會于此,交游唱和,流連忘返。今天,這里的文化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全市現有14所中等專業技術學校,七百多所中小學,還創建了荊門大學,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有用之才。
荊門還有其獨特的城市面貌。高樓林立的城區,群山環抱,泉水涌流,綠樹成蔭,生機盎然。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下,各項建設事業正在蓬勃發展,使這座美麗的城市更具有凝聚力和輻射力。
上一篇:描寫《荊州地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蛾眉亭》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