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金、元山水詩鑒賞
方回
夜寒如覺有猿吟,積翠重蒼萬壑深。
下水輕舟弦脫箭,盤山細路線穿針。
本題原作三首,此處選錄一首。據作者詩題注文,知此詩作于作者由嚴州(今浙江建德)沿新安江舟行至歙州(今安徽歙縣)途中。作者于宋末曾任嚴州知州,元兵南下,他以州官身份迎降,被委任建德路總管。不久即罷官,徜徉杭、歙間以終。他的降元行為頗為時論所譏。此詩寫作年代不明。
首句由寒冷的感覺推出或者說是引出聽覺——猿吟。這里“吟”意謂“啼”,“猿吟” 即 “猿啼”。夜間行舟,寒氣襲人,也許勾引起作者的一點凄涼心事。猿聲帶哀,詩人主觀心態就借用猿聲來表達,或者說是作者心態和聽覺相融合。但詩中寫了“如覺”,即好象聽到,是一種依稀的、模糊的、不肯定的狀態。那么,這聽覺本身就是作者主觀心態的表現了。似聽到,卻依稀; 似真切,卻模糊。這一詩句的佳處就在于寫出了這種“如覺”情態。
從全詩看,這種情態終屬是轉瞬而過的淡淡的哀愁,作者并沒有進一步刻劃凄涼景象和心事,而從第二句起立即轉入寫景,“積翠重蒼萬壑深”,寫蒼翠的層林密樹覆蓋著深深的壑谷。“積”、“蒼”、“深”三字,下得很有分量,猶如濃墨重彩反復渲染。如果細玩詩意,這第二句對第一句來說,既是蕩開之筆,同時卻也有所聯系。“猿吟” (哪怕是 “如覺” 的猿聲)正是發自這 “積翠重蒼”之間,依稀若聞,卻也無從尋覓。
第三句寫行舟之狀,下水流舟,快似飛箭。此句和上句顯出強烈的對比,上句寫靜態,此句寫動態,上句是那樣凝靜,此句卻是如此急劇,讀者感覺的跳躍幅度也較大。詩句之間的轉承變化也顯得比較靈動。
末句又通過視覺寫景色。論者或認為此句比喻新穎巧妙,寫盤旋于山谷中的羊腸小道猶如長線穿針那樣曲折蜿蜒。按詩句既寫盤山小路, 當為蜿蜒曲折。 “線穿針” 云云, 應是以舟中大仰望的角度, 著重寫山路之小之細,而重點并不在于曲折。小路兩傍或有巖石一類,夜望依稀,猶如線穿針孔而過,也未可知。
本詩寫夜間行舟,卻無一句寫及月色或星光,但實際上所寫景物,都只能是月明星光下才能見到。作者不落筆,讀者卻自知。這或許也是這首七言絕句的一個特色。
上一篇:劉長卿《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過法崇禪師故居》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戴叔倫《蘇溪亭》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