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過法崇禪師故居》唐山水詩鑒賞
劉長卿
山僧候谷口,石路拂莓苔。
深入泉源去,遙從樹杪回。
香隨青靄散,鐘過白云來。
野雪空齋掩,山風古殿開。
桂寒知自發,松老問誰栽。
惆悵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這首詩是劉長卿在長沙任淮西鄂岳轉運留后期間所作。道林寺就在岳麓山下,東臨湘水,西枕青山,古楓成林,紫煙繚繞。向西登攀不遠,即為麓山寺,相傳為西晉高僧法崇所建。詩人描寫了尋訪法崇禪師故居的過程,表達了對他的懷念之情。
詩的前四句敘述一路所見。領路的僧人等候在谷口,一條細狹的石徑通向山里,上面鋪滿了莓草和青苔,說明山中行人稀少,環境幽靜。入山之后,一條清澈的溪泉臥在路邊。循著溪水,小路彎彎折折伸向山林深處,它們象兩條細長的帶子,遠掛在樹梢上。到處是密樹成蔭,雜草叢生。這種冷寂的氣氛大概就是人們不愿來此的原因,然而在詩人看來卻富有一種世俗間缺少的野趣。
后面六句描寫麓山寺的情景。寺廟臨近了,只見陣陣的香煙由樹叢當中冒出來,飄散在半空之中,與山中的青霧融合在一起; 一、二響鐘聲悠悠揚揚地從山上飄傳過來,那樣遙遠,漫長,好象越過了高高的白云,從天上降落似的。這兩句把古寺幽深、寧靜的氣氛描寫得極為傳神。寺廟終于到了,它并不如想象的那樣完美,寺頂被寒雪覆蓋著,殿門在山風中自開自掩,現出一派荒敗的景象。幾株桂花在寂寞中開了又落,蒼老的青松孤獨地站立在院中。樹木猶存,種樹之人卻早已不在了。看到這一番情景怎么能叫人不感嘆呢?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這位高僧的深切懷念。“渡杯”借用了晉代一位叫杯度僧人的故事,傳說他時常乘一木杯渡水,神力卓越。眼前湘江滾滾不絕,法崇禪師卻再也不會來渡江了。
這首詩與其說寫景精妙,還不如說成功地再現了詩人的藝術感受。客觀景物本身是不帶感情的,只有經過詩人感受的景物才會具有震顫心靈的力量,成為審美的對象。劉長卿的寫景詩往往具有上述感受色彩濃厚的特點。
上一篇:范成大《自橫塘橋過黃山》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