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安石·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①
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余嘗譜其世家②,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辯說,與其兄俱以智略為當世大人所器③。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④,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陜西大帥范文正公、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為書以薦,于是得召試,為太廟齋郎⑤; 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貴人多薦君有大才⑥,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常慨然自許,欲有所為。然終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 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眾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齟齬固宜⑦。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物之會,而輒不遇者⑧,乃亦不可勝數。辯足以移萬物,而窮于用說之時; 謀足以奪三軍,而辱于右武之國⑨。此又何說哉? 嗟乎! 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揚子縣甘露鄉某所之原⑩。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戶參軍(11); 琦,太廟齋郎; 琳,進士。女子五人,已嫁者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
銘曰: “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嗚呼許君! 而已于斯,誰或使之?”
【注釋】 ①泰州海陵縣:今江蘇省泰州市。主簿: 又稱典簿。官名,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墓志: 刻在器物上記敘生平、事業或警戒自己的文字。有的有韻語結尾的銘,稱作“墓志銘”。②譜: 家譜。此處 “譜” 作動詞,有 “編排”、“撰寫” 的意思。③元:許元,字子春,宋宣州宣城 (今安徽省宣城縣) 人。卓犖 (luo): 卓越,杰出。羈 (ji):拘束,束縛。大人: 有權有勢的人。④寶元: 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方略: 《宋史·仁宗紀》載“寶元二年五月癸己,詔近臣舉薦方略材武之士各二人。”⑤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謚號,字希文,吳縣 (今江蘇省蘇州市) 人。鄭文肅公:鄭戩(jian) 的謚號,字天休,吳縣(今江蘇省蘇州) 人。太廟齋郎: 官名,管理太廟和陵墓祭祀等事務。太廟,皇帝列祖列宗之廟。⑥貴人: 達官貴人。⑦齟齬 (juyu): 本意是上下牙齒不齊,比喻意見不合。⑧輒(zhe): 總是,常常。⑨右武: 古代尊崇右,右武,尚武。⑩某甲子: 古人用 “天干”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搭配,組合成 “甲子”、“乙丑” ……共六十個干支數,用來紀年、紀月、紀日,周而復始,循環使用。某甲子,此處泛指某日。原: 墓地。(11)司戶參軍: 官名,主管戶籍。
【譯文】 先生名叫平,字秉之,姓許。我曾經編寫過他的家族世系,就是所說的如今任泰州海陵縣主簿的。先生和兄許元互相友愛,被天下人稱贊,而且從小卓然超絕,不拘小節,善于辯論,和他的兄長都以有智慧、有謀略被當世大人先生們所器重。寶元年間,朝廷開創方略制度的選舉,用這種制度招考天下優異的人士。陜西大帥范文正公、鄭文肅公爭搶著把先生所書寫的文章向朝廷推薦,于是得到征召進京應試,擔任太廟齋郎; 不久,又選任泰州海陵縣主簿。達官貴人大多推薦先生有大才,可以試用擔當政事,不應當把他棄置在州、縣里。先生也曾經慷慨地自信,想有所作為。然而最終不能得到一次使用先生的智慧和才能的機會就死了。唉! 這是多么可悲哀呀!
讀書人固然有脫離當世、與世俗相違背,依照個人意志去行動,受到咒罵、譏諷、嘲笑、侮辱,遭受窮困也不后悔的,他們沒有一般人的追求,而對后世有所期待,因此,他們和世人意見不合本來是應當的。至于有智謀求功名的讀書人,他們隨時窺測時機,上下逢迎,去奔赴權勢利祿的會合,然而總是不遇的,他們的人,多得數都數不清。辯論能夠改變萬物,卻在重用能言善辯的時代受到窘困; 足智多謀能夠奪取三軍統帥,卻在崇尚武力的國家受到屈辱。這還有什么可說呢? 唉! 那有所等待卻不后悔的人,恐怕知道這個道理了。
先生享年五十九歲,在嘉祐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楊子縣甘露鄉某處的墓地。夫人李氏。兒子叫瓌的,不曾做官; 叫璋的,擔任真州司戶參軍;叫琦的,擔任太廟齋郎; 叫琳的,是進士。女兒五個,已出嫁二人: 一位嫁給進士周奉先,一位嫁給泰州泰興縣縣令陶舜元。
銘辭云: “只有提拔而起用了你的,沒有排擠而阻止了你的。唉! 許先生呀,竟然最終落到這種地步,是誰使你這樣的呢?”
【鑒賞】 這篇墓志銘客觀地評價了許平的一生。全文分成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簡明地記敘了許平的生平; 第二段,慨嘆當時科舉制度的不合理,埋沒人才,致使許平這樣的 “智謀功名之士”也“輒不遇”;第三段,交代了許平卒年、安葬地及其家庭成員狀況; 第四段,借銘辭之言,表達作者的憤激之情。此文既客觀地評價了許平失意的一生,又表達了作者憤懣的思想感情,含蓄隱晦,迂回曲折,多用疑問句,又問而不答,文情若疑若信,若近若遠,令人深思和遐想。
上一篇:《古文觀止·歸有光·滄浪亭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方孝孺·深慮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