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蘇溪亭》唐山水詩鑒賞
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這首詩描寫了暮春時節浙江義烏蘇溪的景色,詩中借景抒情,牽出思婦愁緒。
“蘇溪亭上草漫漫。” 開篇點題,直寫蘇溪亭周圍景色。雖然只寫了亭和草,卻不但指出了地點,而且渲染了環境,為人物出場繪制了背景。“草漫漫”三字與第三句中“春事晚”遙相呼應,寫的正是暮春景色,亦為思婦眼中所見之物。下面緊跟著一句“誰倚東風十二闌”,引出了女主人公的身影。表面看來,開頭兩句一為寫景,一為寫人,實則一意貫串,密不可分。景物是人物所處的環境,而人物則是景物的中心。可以想見,不知從何時起,那多情的思婦就已倚身闌邊,凝望著蘇溪亭邊的小路,然而,她望呀、望呀,眼前所見到的只是那一望無垠的漫漫春草,遮蓋了遠方的道路,卻依然不見心中人兒的身影。此時此刻,思婦那心頭的盼、一腔的怨,情之切、意之濃,不正象眼前的春草一樣漫漫無垠嗎? 高明的詩人對思婦的形象并未做任何正面描寫,他仿佛順口那么問了一句: 那在東風中倚闌的人是誰呢?這隨意的一問,反倒把思婦遍倚闌干翹首盼望的形象逼真地托了出來,使人如同看見了一個柔弱的身影,孤伶伶地佇立在闌珊的春天中,任東風撩撥著她的衣衫。
后兩句借景抒情。“燕子不歸春事晚”,以燕子比喻遠行不歸的丈夫,以春天比喻思念丈夫的少婦。“有情” 的春天等待著燕子,直等到殘春將盡,“無情”的燕子仍舊未歸;妻子盼望遠行的丈夫早日歸來,直盼得韶華將老,望斷天涯,仍不見丈夫的身影。青春是短暫的,正如春天的短暫 一樣。
“一汀煙雨杏花寒”,春天,在濛濛的細雨中到來,又在綿綿的春雨中離去。晚春的一場場雨,催落了樹上的花瓣,催衰了春天的容顏。在沙洲上的 一片煙雨中,潔白的杏花面臨著什么樣的命運呢?歲月把青春無情地帶去,恰似摧殘杏花的煙雨,獨守空閨的妻子從杏花看到了自己,怎能不寒心呢?這個“寒”字,不僅寫出了冷雨中杏花的凄涼,更寫出了思婦的心境。
這首詩沒有一個字寫到思念,而那思念之情卻由漫漫的春草、倚欄的身影以及春天和杏花兩個形象的比喻中巧妙地傳達出來,反而更加具有藝術的魅力。
上一篇: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厲鶚《蒙陰》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