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石瀨》宋山水詩鑒賞
張栻
流泉自清瀉,觸石短長鳴。
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
《石瀨》 一詩是張栻《城南雜詠二十首》的第十首。城南,長沙(今屬湖南)城南。張栻曾主講位于長沙西南的著名書院——岳麓書院。集中題詠城南的詩作多達數十首。這組詩每首各詠一個景點; 詩人的好友朱熹都有和詩,其和《石瀨》詩云:“疏此竹下渠,瀨彼澗中石。暮館繞寒聲,秋空動澄碧。”石瀨,從沙石上流過的淺急之水。《楚辭·九歌·湘君》: “石瀨兮淺淺。”《論衡·書虛篇》: “溪谷之深,流者安詳,淺多沙石,激揚為瀨。”這首詩所寫的石瀨,在岳麓山清風峽下,蘭澗之上,詩人常誦讀水畔。它描繪石瀨的美景,抒寫讀書自樂之情,并寓理于景,意趣盎然。
“流泉自清瀉,觸石短長鳴。”清清的泉流奔瀉澗中,激石揚瀨,叮叮咚咚,鳴聲或長或短,有如動聽的音樂。一“自”字,寫出流泉鳴瀉純出自然,并非加之外力,如園林中人工構筑的流水之類; 其義又略同陶淵明“云無心而出岫”的“無心”,表現出詩人怡然自得之情。“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而這錚淙的泉流,整年整年不停地從竹根底下流過,不正與我的讀書聲相和嗎?《城南雜詠》還有一首《書樓》,前兩句云: “高樓出林杪,中有千載書。”讀書岳麓,“窮年”,時間不可謂不長,但詩人能自得其樂,仿佛流泉也樂其所樂,自來與讀書人伴讀、作和、助興,更添讀書之樂。
詩人將讀書與流泉聯系在一起,不禁使我們想起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朱子認為,要獲得知識(主要指書面知識),必須堅持讀書和學習,象活泉那樣源源不斷,才能達到較高的境界。這首詩也用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讀書必須象清泉那樣長年累月,細水長流,從不間斷,同時又自然而然,一點也勉強不得,那么就能領略書中的佳趣,必有所得,樂也就在其中了。淡淡幾筆,潔凈幽雅,景中含情,理在景中,不露一絲說教的痕跡,是這首小詩的獨具風格。
上一篇: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湯顯祖《石門泉》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