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滿庭芳》蘇 軾
蘇 軾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自黃移汝①,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②,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③,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④。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⑤。坐見黃州再閏⑥,兒童盡、楚語吳歌⑦。山中友,雞豚社酒⑧,相勸老東坡。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⑨。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翦柔柯⑩。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11)。
注釋 ①自黃移汝:元豐七年,朝廷令下,蘇軾從黃州“量移汝州”。②李仲覽:據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二五記載:“李翔,字仲覽,湖北興國人。元豐進士,博學,工吟詠。東坡謫黃州,每訪之……”③歸去來兮: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之意。④岷峨:指蜀地的岷山和峨嵋山,蘇軾往往以此代指故鄉。⑤“百年強半”兩句: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詩有“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蘇軾即用此意。強半,本意是過半,蘇軾時年49歲,在這里是一種大略的稱法。⑥再閏:閏了兩次。蘇軾自元豐三年二月到黃州,元豐七年離開,其間元豐三年閏九月,元豐六年閏六月,故曰“再閏”。⑦“兒童”句:黃州屬南方,戰國時為楚地,三國時為吳國所有,故此地方言俚曲被稱為“楚語吳歌”。蘇軾此句意為:自己貶謫黃州已經很多年了,孩子們都已經學會了當地的語言和歌曲。⑧雞豚社酒:古代習俗,春秋祭社神,鄰里都要相聚宴飲。⑨“秋風”句:汝州離洛水不遠,故云。⑩“好在”三句:蘇軾曾手植柳樹于東坡雪堂之下。《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人們因懷念召伯而不忍心翦伐跟他有關的棠樹,蘇軾以此作比,希望黃州父老顧念他們之間的情誼,不要剪折雪堂前的細柳,因為這些柳樹代表著蘇軾對黃州的眷戀。(11)漁蓑:捕漁時所穿的蓑衣。
鑒賞 文學作品貴在能寫出真情,唯有真感情,才能有真境界。但這種真境界不是任何人、任何作品都能達到的。可是蘇軾似乎有這種天賦,在他的作品中,真情是如此的充沛,而這在他又似乎只是信手拈來而已。這首《滿庭芳》就因其無比充沛、無比平實的真情,被世人傳頌。
元豐七年(1084)四月,貶謫黃州四年零兩個月的蘇軾終于接到了朝廷“量移汝州”的命令。所謂的“量移”就是對貶謫荒遠地區的罪臣酌情寬免,轉移到較好的地區安置,實際上對其罪名仍未有所寬宥、澄清。也就是說他在“烏臺詩案”中所蒙的不白之冤,并不能因此而得平反。雖然如此,朝廷的這一舉動至少說明,在這一問題上,他們不準備再追究其更大的罪責,甚至某種程度上是在準備寬宥他。這對于“罪臣”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此時他的心情應該是欣悅的。可是對于已經在黃州待了四年多的蘇軾來說,離開這個曾給他無窮的平靜、讓他的人生小舟在狂風暴雨中能夠停泊的地方,又是如此不舍。何況,前面等待他的又不知是怎樣的風雨。留戀和迷惘,縈繞在他的心頭。但他胸懷曠達,前途是光明還是黑暗,他根本不掛在心上,只是與黃州父老的這份感情,最讓他無法忘懷。
山水圖之農戶小橋【清】袁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全詞在一句“歸去來兮”中奠定了感情基調。這句詞完全照搬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首句,用在這里非常恰當,震撼人心。乍看之下,“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三句分明是在抒發離家萬里、欲歸不得的鄉愁,“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二句對歲月流逝的嘆息又繼而加強了這種哀愁。可是作者真的是要表達這種感情嗎?聯系他在其他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的感情,我們分明感受到,在黃州的這幾年,蘇軾過得如此平靜安寧,如此心滿意足,黃州儼然是他此生的第二個故鄉,一個能讓他真正過起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的故鄉。那么,這里感嘆“歸去來兮”,實際上并不是在悲傷不能回到萬里之外的岷峨,而是在悲傷即將離別的黃州。那么,“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可以這樣理解:我此行是要去哪里呀,我的故鄉是在萬里之外的岷峨,可是我回不去,而黃州,我的第二故鄉,此刻卻又要向它告別。在這里,對岷峨故鄉的思念非但沒有削弱對黃州的感情,反而起到了加強的作用。理解了這一層意思,下面幾句對黃州的描寫就很能打動人了。從“坐見”到“老東坡”數句,都是在黃州生活的縮影。“黃州再閏”寫時間之長,“兒童”句又加強了這種表述:“再閏”是在現實時間的尺度上說在黃州時間之長,孩子們的楚語吳歌則在心理的尺度上說一家人已經屬于黃州了。“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這一組平和而平凡的詞語,極富農村氣息而又顯得非常風雅,精練地描繪出了作者在黃州這幾年的生活狀況和心境。
下闋依然寫對黃州的依戀之情。以一個問句開頭,感慨人生的忙碌、顛簸,這種人生感慨,在此時的離愁別緒中尤其顯得傷情。不過他又以其博大的襟懷和隨遇而安的心態,忘懷了這些傷感,說即使他離開了黃州,去到遙遠的汝州,每當思念黃州之時,也可以看看秋風吹起洛水的清波,以此來寄托相思、忘懷哀愁。可這種排遣、寄托,不正是相思和哀愁的表現嗎?加一“閑”字,更顯其刻意掩藏感情的癡心。接著“好在”幾句又換另一種角度,從具體的事物來寫對黃州的感情:好在我種在雪堂前的柳樹還在,就暫時用它代替我繼續留在黃州吧;黃州父老一定能顧念我們之間的情誼,不會去剪掉柳樹的嫩枝。這些話非常平實,借眼前所見之景隨口詠出,可是讀來卻如此讓人感傷。最后一句同樣還是這種筆法,“仍傳語”三字是想象自己到汝州之后,仍然不忘派人來提醒黃州的父老鄉親,讓他們替自己晾曬蓑衣。至此,對黃州的無窮眷戀之情,已經寫得回腸蕩氣、橫無際涯了。可是,詞意還沒有結束,作者為何要讓黃州父老“莫翦柔柯”,又為何要“時與曬漁蓑”呢?如果蘇軾從此不打算再回來,或者說即使回來也不再長期居住了,那還曬蓑衣干嗎?因此這里潛藏的意思,正是告訴黃州的父老,總有一天他還會再回來,再繼續過這種平凡而平靜的生活,繼續這種“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的日子。
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首詞在立意、結構、修辭上都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正是這種最常見的立意(離愁、鄉思),近乎“意識流”的順序和結構,通篇的白描,把作者心中極其復雜而深沉的感情寫盡了,寫活了,寫到了絕妙之處。(姚蘇杰)
上一篇:《兩宋詞·蘇軾·滿庭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先·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