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完璧歸趙》原文與翻譯、賞析
趙惠文王時②,得楚和氏璧③。秦昭王聞之④,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⑤。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⑥;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⑦,未得。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⑧。”王問: “何以知之?”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⑨,曰:‘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⑩,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結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11),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12)。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13),則幸得脫矣(14)。’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5)?”相如曰: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16);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17),寧許以負秦曲(18)。” 王曰: “誰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無人(19),臣愿奉璧往使(20)。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21)。”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22)。相如奉璧奏秦王(23),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24),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璧有瑕(25),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26),倚柱,怒發上沖冠(27),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 ‘秦貪,負其強(28),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29),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驩(30),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31),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32)。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33)。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34),禮節甚倨(35);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36),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37),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38),召有司案圖(39),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40)。相如度秦王特以詐(41),詳為予趙城(42),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43)。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44),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45)。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46)。乃使其從者衣褐(47),懷其璧,從徑道亡(48),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49),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50)。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51),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52)。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53),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54)。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55)!”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56)。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57),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58),畢禮而歸之(59)。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60),拜相如為上大夫(61)。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鑒賞】 《完璧歸趙》記載了藺相如 “使不辱于諸侯”,挫敗秦王 “以空言求璧”的陰謀,最后“歸璧于趙”的一段史實,歌頌了藺相如的英勇、機智和不惜以生命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揭露了秦王的貪婪、鄙怯和負強凌弱的霸主行徑。
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寫藺相如奉璧入秦的緣由,后一部分寫藺相如奉璧入秦的斗爭。前一部分首言趙得和氏璧,秦假以十五城易璧; 次言趙君臣謀,予與勿予,舉棋難定,求可使報秦者,也未得; 再言繆賢推薦相如; 最后寫相如出場,相如衡量利弊,當機立斷,主張 “寧許以負秦曲”,并自告奮勇,奉璧入秦。后一部分寫了兩場斗爭,一為秦王輕狂無禮,見相如于章臺,傳璧玉于美人,無意償趙城;相如假言璧有瑕斑,復取其璧,怒斥秦王失禮失信,以空言求璧,并持璧睨柱,欲與璧同歸于盡; 秦王怕相如毀璧,一反倨傲之態,請求相如,表示道歉。第二場斗爭寫相如要秦王 “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才愿獻璧,秦王被迫答應; 相如趁機派人從小路“歸璧于趙”; 五日后,相如在秦廷指責秦國言而無信,恃強凌弱,申明歸璧于趙的理由,并指示秦王兩條路子,一是先割十五城予趙,趙予秦璧,一是誅殺相如,終不能得璧。真是有理、有利、有節,理直氣壯,氣盛言宜! 秦君臣面對臨死不懼、智勇過人的藺相如,無可奈何,只有“相視而嘻”。最后,不得不禮待相如,“畢禮而歸之”。
文章大量運用對比手法,以突出藺相如的智、勇和 “使不辱于諸侯” 的愛國精神,突出秦王的貪、怯和負強凌弱的霸主行徑。雙方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秦王的性格越突出,相如的性格就越鮮明; 相如的形象越高大,秦王的形象就越鄙陋。另外,文筆簡潔緊湊,情節緊張曲折,矛盾沖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隨矛盾的激化與緩解也出落得栩栩如生,主題思想也得到步步深化。文章還長于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相如 “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的行動刻畫和兩次指斥秦王的語言描寫,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并使人聞聲辨人知性,有力地揭示和豐滿了藺相如的形象特征。秦王 “大喜”、“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雖寥寥幾筆勾勒,然秦王貪且怯的性格,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孟子《天時不如地利章》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玄燁《寬限墾荒起科諭》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