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又題為《夜雨寄內》。關于所寄對象,有妻子、友人兩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唐詩選》據(jù)馮浩《玉溪生年譜》,將此詩的寫作年代定于大中二年(848),此時作者正旅行于四川、湖北一帶。因此,雖然兩說本可并存,但為了賞析的方便,本文姑從“寄妻”一說。
首句是對妻子詢問歸期的回答。但應注意到:“問歸期”與“未有期”不僅僅是通常的一問一答,而且其中藏有愿望與現(xiàn)實之間難于統(tǒng)一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使詩人感情的暗流翻騰起無法平息的波瀾。“歸”,是親人的愿望,也是詩人自己的愿望;如若能有一個明確的“歸期”,那畢竟還可以在翹首等待之中抱有與親人相聚的指望。可是,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未有期”,于是,這種指望便在遙遙無期的時間長河中被吞沒,被埋葬了。首句中兩個“期”字重復出現(xiàn), 一問一答, 一呼一應,在無法統(tǒng)一的矛盾中表達了不能回歸的失望和怨悵,這就是蘊含在首一句敘事中的感情內涵,也是下面寫景抒情的感情基點。
“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接下去轉筆寫景。上句敘事與下句寫景之間接得似乎突兀,實則不然。由于只能以“未有期”回答親人,因而就必然會在寂寞惆悵中空對窗外景物而感傷,所敘之事與所寫之景便由詩人的感情作紐帶而聯(lián)結起來了。又由于詩人是帶著那種惆悵和感傷之情去觀看這些外界景物的,因而,這些景物也就必然被抹上了一層濃厚的感情色彩;同時,連綿不斷的秋雨無疑也會使詩人愁上加愁,于是,苦景與愁情便互相融化,相與為一了。心池似秋池,愁情如夜雨。“巴山夜雨漲秋池”,旅居異鄉(xiāng)的游子,思念親人的愁情苦緒又何嘗不象那連綿不斷的秋雨一樣,與時俱增,溢滿了他的心中呢!這就是第二句的景中之情。
詩的第三、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的情思從現(xiàn)實的、眼下的情景中跳了出來,越過時空的限制,飛進了另一個天地:他已經(jīng)回到了故園,正與妻子傍座在西窗之下,秉燭夜話,追述著當年曾使他思情難忍的這個巴山秋雨之夜……清人紀曉嵐指出:詩人的這種寫法,是一種“探過一步作結”的手法。所謂“探過一步”,就是詩人不言當下如何,而是向前推進一步,沒想來日回顧今日如何。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一種獨辟新境的創(chuàng)造,所以歷來深得好評。這種寫法很有好處:一、不直寫今夜如何思念親人,而虛擬回歸團聚之后,向親人敘談今夜對她如何思念,這就使感情的抒發(fā)曲中見深,把對親人的懷念之情表達得更細膩、更熱烈。二、詩人的情思本是由今日而望來日,可是落筆時卻由來口而憶今日,使眼前“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實景轉化為來日回思中的虛景,從而讓讀者轉換欣賞角度,獲得一種空靈美和朦朧美的感受。三、由于三、四兩句有“何當”總領,因此,其中虛擬之情景的性質便被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它不過是詩人在愿望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渴望和憧憬而已,渴望越急切,憧憬越美好,它與寂寞可悲的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便越大,對照便越強烈。可見,這種“探過一步”的手法極其深沉而強烈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是抒情詩歌創(chuàng)作中罕見的藝術創(chuàng)新。
上一篇:《夜坐(選一)·龔自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天凈沙·即事·喬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