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江上》宋山水詩鑒賞
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云含雨卻低回。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這是一首寫江上舟行的小詩。
舟行是動態的,一路行程自然具有時間性; 而在江上行駛過程中的寓目所見,卻又是空間的。如何在空間的形象中寫出時間感來呢?這是詩人苦心孤詣的所在。萊辛說: 詩是時間的藝術。中國古代詩人追求詩與畫的統一,這統一的困難不在詩中是否有畫面,而在如何使詩中的畫具有時間流動性。這流動不居的特點,才是詩之勝于畫的所在。
這首詩選擇了兩組畫面:前兩句著眼于“天時”,后兩句落筆于“地利”。就天時言,先是天色陰晦,爾后霧散云開,漸轉晴朗,但轉眼之間,忽又云雨復來,徘徊不去,這乍陰乍晴、變化無常的天氣,乃是浩渺水域上特有的奇觀,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是也。就地利言,青山夾岸、江流縈回,故舟行之中,視野忽而遮蔽阻斷,忽而又豁然開朗,由 “青山繚繞”到千帆逐流,江面之由窄而寬的變化也盡在不言之中了。三、四兩句和陸游的名句“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所異者一寫水路舟行,一寫陸路步行,而兩者都著眼于視覺迷誤的機杼則同。兩組景觀,既切合“江”的特征,又在錯落變化中把時間過程生生托出,這是取象于某個固定時刻的繪畫所難以表現的。因此,盡管全詩并沒有出現舟行的字樣,但畫面的流動感卻使人分明感到置身舟中在沿江而行。唐代的李白曾有詩云: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里運動的主體——“輕舟”是直接出現在臺前的,而王安石的這首詩卻把它隱到幕后去了,雖不露真身卻又歷歷可辨,古人所謂“象外之象”,即此謂乎!
這首詩在章法上的抑揚開闔亦頗具匠心。首兩句先揚后抑,由開至闔; 后兩句先抑后揚,由闔而開。全詩雖然僅四句,也布置得波瀾起伏,幾經頓挫跌宕,騰挪回旋,顯得天矯多姿。人說“宋詩主意”,于此可見一斑。
上一篇:孟浩然《武陵泛舟》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董穎《江上》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