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①
太尉執(zhí)事②: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③。”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④,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xué)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⑤。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⑥,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汩沒⑦,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⑧; 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⑨,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⑩,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11),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xué)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xí)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xué)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釋】 ①樞密: 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之同平章事 (宰相) 等合稱“宰執(zhí)”,并肩負責軍國要政。韓太尉: 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縣) 人。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曾任樞密使,封魏國公,死后謚 “忠獻”。太尉,宋代定為武官的高級官階。一般用作對武官的尊稱。②執(zhí)事: 官僚的下屬人員,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執(zhí)事”是當時書信中對收信人表示尊敬的稱謂。③浩然之氣: 正大剛直的精神。④太史公: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 (今陜西韓城) 人,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曾任太史令,故稱“太史公”。⑤鄰里鄉(xiāng)黨: 古代五戶為鄰,二十五戶為里,五百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xiāng)。⑥百氏之書: 諸子百家的專著。⑦汩沒(gumo): 埋沒。⑧秦、漢之故都: 秦都咸陽 (今陜西咸陽市),西漢都長安 (今陜西西安市),東漢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終南: 終南山,秦嶺的主峰,位于陜西西安市西南。嵩: 嵩山,又稱中岳,坐落在河南登封縣西北。華: 華山,又稱西岳,劈地立于陜西華陰市南。⑨苑囿(you): 帝王的花園。⑩翰林: 翰林學(xué)士。唐代始以文學(xué)侍從官選任,專掌內(nèi)命,參與機要,號稱“內(nèi)相”。北宋始設(shè)為專職。歐陽公: 歐陽修。(11)四夷: 四方外族。周公、召公:周公名旦,召公名奭(shi)。他倆是周文王之子,成王年幼,周召輔政。方叔、召虎: 周宣王良將。 周宣王曾命方叔平定荊蠻、狁 (xianyun)之亂, 命召虎平定淮夷之亂。
【譯文】 太尉執(zhí)事: 轍生性就喜好做文章,對這件事情思考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作者精神氣質(zhì)的外在體現(xiàn),但是文章是不能只學(xué)文辭技巧就能作好的,而氣質(zhì)可以靠加強修養(yǎng)得到。孟子說: “我善于培養(yǎng)我浩然的氣質(zhì)。” 今天觀看他的文章,內(nèi)容寬廣、深厚、宏大、廣博,充滿在天地之間,同他浩然之氣的大小相稱。太史公旅行天下,遍及游覽四海的名山大川,和燕國、趙國的豪杰英俊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豪蕩,頗有奇?zhèn)サ臍赓|(zhì)。這兩位夫子,難道曾經(jīng)執(zhí)筆學(xué)習(xí)做這樣的文章嗎? 那種氣質(zhì)充滿在他們的心中,洋溢在他們的面貌上,激動得他們暢所欲言,卻表現(xiàn)在他們的文章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啊!
轍出生已經(jīng)有十九年了。我居住在家里,和我交游的,不過是自己的鄰居同鄉(xiāng)的人。看見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nèi)的事情,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上游覽來開拓自己廣闊的胸懷。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陳舊的著作,不足以激發(fā)自己的志氣。我恐怕就此埋沒,所以決心斷然地舍去,訪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來了解天地的廣大。路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縱情地觀看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 向北眺望黃河的奔騰激流,慨然地想象著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頭觀看皇帝宮殿的壯美,和糧倉、兵庫、城池、花園的富有且巨大,而后才知道天下的巨大和壯麗。看見翰林歐陽公,聽見他的議是那樣的宏博,看到他容貌的清秀魁偉,跟他的學(xué)生賢明的士大夫一起交游,而后知道天下的文章全聚匯在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冠蓋天下,國家有所依靠因而沒有擔憂,四地的外族有所畏懼因而不敢侵犯,在朝廷里你便是賢臣周公、召公,在外打仗便是良將方叔、召虎,但是轍尚未見到您啊!
況且,一個人的學(xué)習(xí),不記住那大的方面,雖學(xué)得多但又有什么用處呢?轍這次來,在山的方面,看見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 在水的方面,看見了黃河的宏大且深淵; 在人的方面,看見了歐陽公,可是還沒有看見太尉。所以,深愿得以觀瞻賢人的光采,聽您一句話來壯自己的志氣,然后可以說,看完了天下的偉大景觀,而沒有什么遺憾的事了。
轍年紀輕,沒有能夠通曉熟悉官場上的事務(wù)。從前來京,不是為獲取斗升的俸祿,偶然得到的東西,不是自己快樂的。但是,幸而得到皇帝恩賜,歸家等待選拔,使得有悠閑幾年的時間,將愈加研究學(xué)問,并且學(xué)習(xí)治理政務(wù)。太尉如果認為我可以教誨,不以為恥辱來教誨我,就更加幸運了。
【鑒賞】 宋仁宗嘉祐二年,蘇轍考中進士。返鄉(xiāng)時,蘇轍給樞密院使韓琦呈上了這封信。此信著意表示對韓琦的仰慕求見之心,闡明了修養(yǎng)氣質(zhì)、生活實踐、文章風(fēng)格與寫作水平有著必然的關(guān)系。全文分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劈頭提出作文必須具有養(yǎng)氣之功,“文者氣之所形”的觀點,接著以孟子、太史公為例就如何養(yǎng)氣的問題,作了具體闡明; 第二段,闡明一般人與自身養(yǎng)氣的問題; 第三段,敘說欲見太尉之意及其目的; 第四段,強調(diào)自己入京不是為了仕祿,以及自勵與求教之意。全文理直氣壯,層層深入,步步逼近,既論證了所要說明的問題,又充分表達了欲見太尉之意,順理成章,文情奔放,揮灑自如,用語得體而自然。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三槐堂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上梅直講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