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過香積寺》唐山水詩鑒賞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表面看是寫景物,即行程中所見。深入吟味,是透過景物寫心意,因為: 一,景物很多,寫此而不寫彼,如此寫而不如彼寫,是以心意為主選擇的; 二,全詩意在勾畫出一種佛理的境界,或說禪境,這境界雖在世間,卻有超出世間的意味,正是作者盡力企求的。
《毛詩序》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人各有志,想知其志,應該先知其為人。王維生在佛教(尤其其中的禪宗)興盛的盛唐時期,他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又多與出家人交往,所以如他自己的詩所說,是“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所好之道是佛教的萬法皆空的理。他特別敬重《維摩詰所說經》中大居士維摩詰的為人,所以取名為維,字摩詰。象維摩詰一樣,他也沒出家,可是后半生獨身,在山林間隱居,過心靜不為物擾的悠然自得的生活。這首詩就是他這種心意的寫照。
詩題開頭用 “過”字,是表明從他處來,匆匆一面。香積寺在終南山,和他住的輞川,都在都城長安的南面。香積是佛教傳說眾香國的佛名,名稱有教意,也可以說兼有詩意。
詩八句四聯。第一聯,由出發前往寫起?!安恢惴e寺”,表示沒到過,不知道在哪里。“數里入云峰”,表示往山里走,越走越高,路不近。接著第二、三聯,寫行程中所見所聞。第二聯由闊大處著筆,第三聯由細微處著筆。依一般習慣,都用對偶。前一聯,“古木無人徑”,寫見。木是樹,文言早期多用木,這里指樹林。樹高大,沒有人行路,都表示山深而寂靜?!吧钌胶翁庣姟保瑢懧劊钤诼牭蕉圆恢谀睦?,這才真是深山。這一聯對偶,“無人”對“何處”,詞語不對,但意思對(“何處”表示有地方),古人稱為十字句,即全句意思對。第三聯,“泉聲咽危石”,水沖過高石作抽泣聲,寫聞?!叭丈淝嗨伞?,微弱的日光照射松樹,顯出寒意,寫見。這一聯,“咽”和 “冷”寫出景物的遠離世間煙火的神態,用字見巧思,通常稱為詩眼。前一句,“泉聲咽危石”,應該用平平平仄仄而用了平平仄平仄,這是近體詩有時用的變格,如杜甫《月夜》第七句“何時倚虛幌”就是,目的大概是這樣可以使音律更舒緩,下句才顯得更緊湊昂揚。第四聯扣緊題,寫寺。不宜于再寫景物,所以由寺僧的修持方面下筆,傍晚,寂靜的潭邊荒僻之處,出家人在靜靜地坐禪,用法力制服潭內害人的毒龍。這兩句更著重它的比喻義,是在寂靜的寺院深處,僧人坐禪,以求除去心內的雜念而得解脫。
詩由入山寫起,到寺為止,所見所聞,都是遠離世間塵囂,學佛人所企求的無煩擾的寂靜境界。這境界是作者心意的反映,所以所寫既是實見實聞的景物,又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作者的心意。蘇東坡曾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就這首《過香積寺》說,還不只是詩中有畫,而且是詩中有道。
最后說說讀。這首詩平起(第一句第一音步后一字“知”是平聲,全句是平平平仄仄),押二冬韻。第一句“積”,第五句“石”,第七句“曲”,第八句“毒”,舊都是入聲字,屬仄聲,現代音都改讀平聲,不合格律。如果求合格律,保持音律美,可以讀為去聲: jì,shì,qù,dù(普通話沒有入聲)。
上一篇:沈德潛《過許州》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孔平仲《霽夜》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