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池《行色》宋山水詩鑒賞
司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遠陌初窮見渡頭。
賴是丹青無畫處,畫成應遣一生愁。
這是一首描寫詩人旅途印象的詩篇。從題目的字面上看,似乎應以描摹沿途的風景為主旨,然而通篇卻見不到多少精微細密的自然風光寫照,更說不上作者捕捉到了什么美的瞬間而殫精竭慮地予以形容。全詩的重心擺到了抒情作者的情懷上。
這首詩的開頭,就以冷峭突兀的比較給人以強烈印象。首句里說的比池塘中一泓寒水還要冷清的,比深秋時節景象還要落寞的,究竟是什么? 在這里與之相比較的,不是任何一件具體的客觀事物,而是指整個行旅過程凄涼寂寞的景況。當然可以說這也是詩人彼時彼地的心境,但這種心境又不是直白地剖陳發露,而是用相當含蓄的修辭方式把它烘托出來,讓讀者去心領神會。緊接下來的第二句仿佛是轉入旅途行色的具體描寫: 行人在田間小路上經歷了長途跋涉之后,終于看到了遠處河流的渡口。不過我們不難想象這渡口絕不會象是《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那種百舸爭流、萬頭攢動的熱鬧水爆場面,而一定是格外的冷清蕭索。首句用濃筆渲染的凄涼氣氛好象為整首詩確定了基調,以至于此后任何描摹抒寫都逃脫不了冷清淡漠的籠罩。三、四兩句,詩人以一種獨特的比喻方式表達他的羈旅愁情。在司馬池的心目中,任你是怎樣的丹青妙手也無法將此行的行色具體描繪出來,因此你無可落筆,無可入畫。退一萬步說,縱然是畫出來也只能是勾起對這段旅程凄涼愁苦的永久回憶。
由這首詩來看,司馬池是一個個性色彩非常獨特而強烈的詩人。錢鐘書先生的《談藝錄》說: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行色》一首在藝術旨趣上雖說亦重思理,但并不精細,又講求蘊蓄,在心理內層的情緒基調上低沉卻也深沉。全篇用的是一種寫意的筆致,不精細描摹旅途景色,卻著意于表達旅人孤寂、愁苦的神情意態,所以清人陳衍評論這詩說:“有神無跡”(《宋詩精華錄》),這是很中肯的。
上一篇:周必大《行舟憶永和兄弟》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揭傒斯《衡山縣曉渡》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