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它寄情于物,言淺意長,字句間包蘊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看起來是歌唱一種事物,但又不單單是歌唱這一事物,于詠物之中深有寄托——這是詠物詩的基本特征;通過對自然界事物的人格化,來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詠物詩常用的一種典型化手法。
《畫眉鳥》是一首既“見物”又“見人”的寄興深遠的詩篇。前兩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起筆簡潔,直寫被歌詠的對象。畫眉鳥一聲聲、一陣陣,婉囀靈活地啼叫著,在紅色紫色的山花間,在高高低低的樹叢里飛來飛去。她是那樣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簡直是大自然的寵兒。這兩句用十四個字就生動地寫出了畫眉鳥優(yōu)美動聽的叫聲和她所處的環(huán)境。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對畫眉鳥的歌詠上,即使是寫得窮形盡相,繪聲繪色,詩歌也不會有更深廣的意義,更高遠的意境。在第三四句中,詩人含蓄紆折地融進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表面上看來,仍然是繼續(xù)寫畫眉鳥:聽到畫眉鳥兒在山花樹叢間婉囀的叫聲,才知道把她關(guān)在籠子里聽她歌唱,遠遠不如讓她在山林間自由自在地鳴叫!這是寫鳥,也是寫人,字句間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們也象那畫眉鳥兒一樣,只有擺脫束縛,沖破囚籠,才能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地生活。
詠物詩必須托物寄情,這是詩歌要求形象思維的特殊規(guī)律決定的,也是我國古典詩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袁枚說:“詠物詩無寄托,便是兒童猜謎。”(《隨園詩話》)劉熙載指出:“昔人詞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藝概·詞曲概》)歐陽修的《畫眉鳥》便是一首“詩中有我”的好詩。
上一篇:《猛虎行·唐·張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畫鷹·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