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屈守元趙曉蘭
戰苦難酬國, 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 滿目盡胡沙。
落月翻旗影, 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 半夜起悲笳。
夏完淳
清順治三年(1646)春,夏完淳在太湖吳易水軍中任參謀,這首詩可能即作于此時。
首聯兩句是對前段斗爭生活的概述。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揚州失守,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壯烈殉國,清兵在江南各地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顧炎武《秋山》),江南佳麗地,頓時夷為一片廢墟。年方十四歲的夏完淳義憤填膺,跟隨父夏允彝、師陳子龍,奮不顧身地投入了抗清救國的偉大民族斗爭。他們曾和各地抗清志士共商謀略,計劃第一步奪取蘇州,進而收復杭州,最后攻占南京。他們投身吳淞吳志葵部,參與策劃戰事。不幸的是,由于清軍實力雄厚,吳志葵優柔寡斷,缺乏指揮才能,蘇州未能攻克。其后清軍集中優勢兵力,大舉反攻,義軍戰船被全部燒毀,將領大多遇難,夏完淳的父親在留下絕命詩后也自沉殉國。為了繼承父親的遺志,報仇雪恨,完淳又和陳子龍一起參加太湖吳易水軍,為之運籌策劃軍事。當時,江南義軍兒乎已全部潰散,吳易的水軍是義軍僅存的軍事力量,這支水軍曾經整頓,有相當戰斗力,并曾一度收復過吳江等江南失地。后因奸細倒戈,頻頻失利,吳易殉國,六軍散盡,混亂中,夏完淳與戰友失散,不得不只身流離。“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二句,凄愴悲涼,血淚斑斑,有國破家亡的哀痛,更有狂瀾難挽、壯志未酬的忠憤。
頷聯承上而來,寫抗清斗爭形勢的嚴峻。漢臘,漢代的祭祀名。臘,歲終祭眾神之名,漢臘行于農歷十二月,故后世以十二月為臘月。盡管作者有驅除外侮、光復祖國的宏圖大志,但因義軍兵力處于劣勢,出師不利,損失慘重,敵人的氣焰仍十分囂張,大好河山仍在敵人的鐵蹄下呻吟。“一身”、“滿目”、“漢臘”、“胡沙”,對比強烈,語極沉痛。后面兩聯則轉而寫眼前所見所聞,凄清悲苦,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國是的憤激、憂慮和焦灼。作者在《大哀賦》中寫道:“天蕭蕭兮不明,日荒荒兮欲噎。傷兩鎮之未旋,痛孤城之已潰。聞楚歌則部曲蕭條,聽胡笳則征夫歔欷。國殤怨而陰雨深,戰鬼哭而愁飚厲”,回天乏力,中興無望,大勢已去,國事已不可為,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前仆后繼、精忠報國是夏完淳早已抱定的宗旨,“既一戰之未申,淪九死而靡悔,黃土一抔,丹青萬禩”(《大哀賦》),就在六軍散盡,吳易遇難的第二年,他又秘密返回故鄉策動起義,終因事泄被捕,壯烈犧牲。夏完淳用自己青春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反抗民族壓迫、抵御外來侵略的壯麗詩篇,他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拋家別子、赴湯蹈火的獻身精神和一息尚存、斗爭不止的頑強意志,將永遠值得后人崇敬景仰。
這首詩作于義軍失利、六軍散盡之時,不假雕飾、直抒胸臆,豪華落盡,精神獨存,沉郁悲壯,感人至深。 (屈守元 趙曉蘭)
上一篇:屈守元 趙曉蘭《即事》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達津《去歲初抵鮀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憮然》愛國詩詞鑒賞